青年消费逻辑的演变与重构

2025-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物质极大丰裕的社会,年轻人究竟是在消费主义的旋涡中被物所驾驭,还是在自主性的舒展中得心应手地驾驭物?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充斥着复杂性和矛盾性的问题。理解这一问题,不仅能帮助我们深入把握当代青年的消费行为、方式和观念,而且有助于揭示当代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和消费文化转型的深层逻辑。

  当Z世代年轻人为抽中Labubu隐藏款彻夜排队,为一杯“网红”咖啡的拉花拍照发圈,又在二手平台转手闲置潮玩时,他们究竟在为什么而消费?这背后的本质问题是“物与我”的关系。回望百年,物我关系的每一次迭代,都刻着时代的烙印。从物资匮乏年代的“量入为出”,到数字时代的“符号狂欢”,年轻人的消费逻辑始终在“物与我”的互动中重构。在多数人仍为“明天的面包”精打细算时,实用是消费的唯一准则,物我关系是一种纯粹的工具理性。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普及,消费品蜂拥而至,消费开始成为阶层的“显影剂”,不仅炫耀性消费生根发芽,通过品位区隔的文化资本理论也得到印证。消费不再是简单的花钱,而是暗藏着阶层密码。人们开始为物的“象征意义”买单,甚至被物的标签绑架,物我关系由此开始反转。Labubu的丑萌设计之所以能击中Z世代,正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玩偶的“完美符号”,成为年轻人“接纳不完美自我”的情感投射。年轻人买潮玩、追联名、晒打卡,这种消费行为本质上是自我认同的叙事建构。相较以往,物我关系已变得更为复杂:人们既通过物表达自我,又常常在符号迷宫中迷失自我。

  在数字消费时代,以Z世代为核心的年轻人作为“数字原住民”,其消费逻辑正在因应数字时代的新潮流而呈现出深刻的重构特征,形成了与前几代人截然不同的消费认知框架。数字技术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使具有相同兴趣、价值观的年轻人形成跨越地域的消费社群。布迪厄描述的阶层品位区隔,在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行为中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圈层化的消费认同。年轻人的消费选择不再受限于传统阶层框架,平台算法通过“兴趣推送”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圈层化消费,使之呈现出强烈的“去中心化”特征。与此同时,年轻人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产品的意义建构,形成“共创式消费”逻辑。例如,运动品牌“李宁”在推出国潮系列时,邀请网友对设计元素进行二次创作,形成“用户生成内容”(UGC)传播。然而,当某品牌的言行与年轻人认同的价值观冲突时,他们通过集体抵制消费,用消费选择践行价值立场,使消费成为社会参与的重要方式。

  在社会参与的过程中,消费逻辑还发生了从“占有”到“体验”的转变,年轻人更愿意为体验付费,而非长期占有物品。例如,短暂的“打卡”体验,可能瞬间燃起消费激情,这恰好迎合了年轻人对流动性自由的价值追求。在短暂的激情体验过后,年轻人的消费又将渐渐回归理性。特别是在信息透明化的网络环境中,形成了祛魅化的消费理性:他们不再盲目迷信品牌光环,而是更关注产品本身的性价比、品牌价值观与自我认同的契合度。“成分党”“比价族”等消费群体的兴起就是例证,他们通过平台获取产品成分分析、用户实测数据,在充分比较后作出消费决策,也为“平价替代款”买单。他们既追求消费的实用性,又要求消费符合自身价值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一定程度上、特定场景中实现了融合。

  是什么让这一切发生改变的呢?从消费社会学视角看,其背后是社会变迁、技术革命、文化发展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社会因素对青年消费逻辑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资源分配、社会关系等结构性变量塑造年轻人的消费能力与消费动机,比如阶层压力赋予消费“身份标识”的功能,职业分化造就不同的消费圈层,家庭结构影响消费的能力与自主性。以互联网、移动支付、社交媒体为核心的数字技术革命,重构了消费的时空边界,包括“算法推荐”的隐形操控,使年轻人的消费偏好更易被即时性的信息刺激所塑造。文化因素主要通过价值观、审美偏好、身份认同等符号系统,赋予消费行为特定的意义与价值。比如,亚文化构建了圈层化消费的不同风格,全球化与本土文化的博弈推动了国潮的个性化表达,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依旧在制造欲望焦虑。如此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性影响,使当代年轻人的消费逻辑呈现出矛盾性特征:既追求个性又害怕孤立,既反抗主流又依赖符号,既注重体验又难以摆脱物质焦虑。

  重新审视物我关系,是迈向美好消费生活(目的)的关键。但当物品超越实用价值,成为情绪、社交与资本的载体时,消费本身(手段)就成了目的。在此情况下,作为“自我的延伸”的物品,往往容易成为凌驾于自我之上的主宰;“我”对物的驾驭,也可能只是在满足被消费主义所塑造的欲望。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从中获得救赎?应该肯定的是,年轻人通过消费构建自我认同,本质上是对自我价值的探索。而对自我价值的探索,首先应明确的是“我是谁”和“我需要什么”,迫切需要打破的是符号迷思,不被外界的标签裹挟,不被眼前的欲望支配,在深入解构消费符号中,识别虚假需求的陷阱,从“通过消费定义自己”到“通过行动塑造认同”重新定义消费的本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共同富裕进程中我国城乡家庭消费分层研究”(22ASH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编辑:王亮(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