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职业智慧教育新生态的“四维模型”

2025-08-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何为职业智慧教育生态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融合,其理想形态是兼具人性化和智慧化特征的职业智慧教育生态,是“技术—人文”的辩证统一。

  智慧教育生态系统利用人机协同的计算、认知、感知和社会四个智能层次来增强教师能力。计算智能代替教师完成重复性工作,认知智能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感知智能促进教师教育创新,社会智能促进教师与人工智能的相互社会化。四个智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全面跟踪和分析,以提供精准的个性化学习支持。这种智能架构既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又保留教师的人文关怀,使教学资源和个人需求之间达到最优匹配。

  职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遵循“开放—共生”的生态机理。该系统由学校、企业、社会三方主体和教学资源、技术平台等组成,学校与企业深入合作,完成项目、人才、技术的双向流动,社会力量参与资源供应。各要素相互依赖、协同演化,形成有机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网。这种开放式的生态机制,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职业智慧教育生态构建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对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一是技术伦理与育人目标失衡。《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却面临技术伦理与职业特色、学生特点失衡的现实困境,陷入“只见技术不见人”的怪圈。主要体现在:在智能教育中,对学生资料的采集存储不善,造成泄密、滥用,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算法偏向导致教育平台资源推送和成绩评价不公允,马太效应和刻板印象频发;过分强调技术的客观效果,忽略了教学规律与人文关怀,淡化了人的主体性,致使职业教育育人目标难以全面实现。

  二是智能转型与教师适应迟滞。职业教育正从传统模式向智能模式转型,但一些教师技术观念淡薄,适应能力滞后。课堂教学本可利用算法解析知识图谱、诊断学习轨迹,促使教师从知识“搬运工”转型为“知识的架构师”,然而部分教师对智慧教学认识不到位,缺乏驾驭智能工具的能力,难以发挥智慧教育资源优势。传统教学结构未被撼动,导致智能适应性教学模式无法推广,智慧教学新生态难以建立,智慧校园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三是评价模式与发展需求脱节。传统职业教育评价以结果性评价为主,通过期末考试、技能检测等方式,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在智慧教育环境下,评价将课堂表现、作业练习、操作实习、注意力分配和情绪反应等多种来源的信息统合起来,实现从单一学习结果向学习能力、遗忘轨迹、技术误区、学习方式、注意力和情绪状况等多个维度的全面、发展性评价,从“结果导向的静态考核”向“过程导向的动态赋能”转变。纵观当下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及其实践,大多不能适应智能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甚至出现从过程性评价向总结性评价、从综合评价向单一评价的反向演化,与技能型人才发展需求明显脱节。

  职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四维模型”

  智慧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从理念、场域、评价和共生四个层面构建职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最终目的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职业教育的智慧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理念层面:数字人本主义的价值引领。数字人本主义理念强调在职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而将技术作为根本手段。该理念以数字人本主义的个性、合作和创新为核心,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放在技术应用的首位。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伦理观念培育,保证整个职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总是朝着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大方向前进。

  场域层面:人机协同的智慧学习空间。以人为中心、人机协同的智慧学习空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促进教育场景从实体到虚实融合转变。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打破了时空界限,构建出重复可逆的沉浸式学习环境。教师基于大数据进行“个性—适配”引导,在优化人机协同和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将人文思想融入到情绪分析的动态反馈中,进一步保证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和最大化实现。

  评价层面:三方联动的动态认证体系。针对评价模式与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建立“学校—企业—社会”三方联动的评价机制。具体而言,学校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校内实践及校外实训等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将比赛结果与技能证书结合,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企业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对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进行解构,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学习效果评价;社会第三方组织借助网络直播平台对教学效果进行仿真推演,提升评价的信效度和透明度,同时起到监督验证作用,让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从经验直觉到科学循证,具有不断改善的自主演化能力。

  共生层面:产教互促的可持续性发展。产教互促是职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保持活力的关键。职业院校与企业应建立深度融合的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职业院校一方面要主动对接企业技术发展与岗位需求,对专业设置、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企业应提供实习资源,将实际项目引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另一方面,院校要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服务,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研发攻关;企业优先录用职业智慧教育优秀毕业生,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此外,政府需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校企融合,保障职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智慧教育生态之构筑,是迎接数智化浪潮、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跃升的必由之路。在理念、场域、评价、共生的“四维模型”中,以学生为轴心,调和技术精度与人文温度,铸就卓越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精雕评价之尺,深耕产教之壤,最终达成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蔡宗模,重庆文理学院教授;谢志红,四川轻化工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

【编辑:方鸿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