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文艺的人民性

2025-08-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根本属性,也提示我们新媒介文艺无论如何变革都不能忽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十年来,网络文学与IP融合的影视、短视频与微短剧、音视频阅读等新媒介文艺持续兴盛。这一方面反映了文艺与媒介技术、资本运作的深度互动进一步突破了文艺实践的传统范式;另一方面,也将如何在与技术、资本不可分割的关系中,更具建设性地思考新媒介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等问题凸显出来。在与时俱进的创新中,新媒介文艺能否内在地承继社会主义文艺实践中积累的人民性资源,提供一种回应时代的文学教育?成为当下值得思考的话题。本文以音视频平台读书这一新媒介文艺工作为例,尝试对其“人民性”内涵与实践路径作出探讨。
  新媒介文艺工作的“人民性”内涵
  近年来,各种图书市场、阅读报告的调查显示,音视频平台读书、短视频荐书等新媒介文艺工作方式使得三线城市的图书销量大幅增长,新媒介正在重构文化传播的时空格局。当一个县城图书馆的管理员以直播的方式带动百万读者共读文学经典时,文化传播的地理边界也被打破了。这是新媒介文艺工作的“人民性”内涵之一。
  以音视频平台的“读书博主”为例,他们有的致力于做使更多的人与好书相遇的桥梁;有的是从事播客的文艺工作者,善用“声音”、借助读者的参与来拓展文学的边界,他们通过邀约读者或听众参与播客节目的创作,进而连接城市的公共文艺空间,创造了今天文学生活更多的样态和可能;有的读书博主通过“盲盒书”的定制,根据订单备注来揣摩定制人的心理状态与阅读需求;也有新闻专业出身的读书博主,作为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灵活就业者”,他们相信“信任的交托对于读书博主比增长的数字更重要”,因此,会不顾流量法则地做超长的,具有专业性、现实性、思想性的访谈播客,以获得听者的反馈。
  这些新媒介文艺工作预示着一个迫切的文化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创造一种可以回应当下现实的精神生活形式?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文化事业。维持这项事业的心力系于新媒介文艺工作者的自觉磨炼和修为,同时也需要包括文学出版、文学教育和文学研究工作在内的知识界的共同关注,通过文学构建一个相互理解、连接的精神空间与文化家园,为“文化强国”奠定坚实的人民性基础。
  新媒介文艺工作者的主体建设
  新媒介文艺工作者自身的主体建设是新媒介文艺能否坚持以人民为导向的重要保证。近年来,经由“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史视野”等方法论与文本实践,在开掘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经验、激活其中的思想资源等层面,当代中国文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媒介文艺工作能否在文艺工作者的主体建设等层面从中获得启发?
  比如,“深入生活”作为特别能体现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内涵的创作机制,不仅要求文艺工作者对所要书写、表现的对象有深入的观察和体验,更要求他们对变动时代的社会生活整体有深刻的探索和认识,并从中磨炼文艺工作者对现实的敏感,以及结构性把握问题的能力。围绕如何“深入生活”,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有着非常深厚的经验积累,这也是每逢时代变革的关键时期,当代文学都能创作出反映现实、激荡人心的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柳青、李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陕西、河南乡村长期地深入生活,并参与合作化进程中的乡村工作, 因此,他们“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由此塑造出梁生宝、李双双等人物形象,不但在艺术上鲜明动人,而且写出了社会主义的新观念,以及相关道德、伦理的新要求如何在尊重和融入乡土传统的同时实现对乡土传统的更新。
  在 “深入生活”中,文艺工作者磨炼出一种把社会结构性理解涵纳进来的写作能力,对人的生活的关切能够有效地连接起村庄乃至更大的社会基体的建设,这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新媒介文艺工作者特别是读书博主有着连接普通人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现场的便利,他们如果能自觉地深入探索这样现场背后的经济、教育、文化变革的机制,就能在改善普通人乃至社会整体的文化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优秀的读书博主可能会因碰触到“人的问题”而不断改变文艺生产与传播的形式。比如,从线上走到线下,以开设社区书店的方式连接社区中的人,通过不同世代的人的共读活动,让经历了不同阶段历史巨大变化的人们的经验、情感、认识得以沟通,共同参与到社区的公共文化生活建设中来。
  十年来,在新媒介文艺这一场域中,出现了许多有着与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相通的理想底色的工作者。在柳青、李准这样对中国乡土传统和现代文化都有着深厚浸润、对人民抱着始终如一的关怀的作家,这种理想底色与一方土地上绵延的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他们所信奉的“负责任,享幸福”这样在古老乡土上流传的语言,依然是今天很多人的内心回响,是许多新媒介文艺工作者坚守自我,拓展新媒介文艺的社会性的情感动力和心理支撑。此外,社会主义文艺实践也对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认识能力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当下新媒介文艺工作者如何在行动、心理到认识能力等各方面,从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经验中获得滋养?这是一个需要包括政治、历史、社会、心理、教育、文化研究、哲学在内的不同学科的人文学者与新媒介文艺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
  新媒介文艺工作与文学教育
  新媒介的文学传播和当代年轻人的情感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时代议题,读书博主们其实是通过新媒体打开了一个空间,探索“文学”与“现实”、“文学”与“自我”、“文学”与“他人”的生存连接形式。这种努力是“活着的文学”,应该得到文学研究者与文学教育者的关切。
  20世纪90年代,许多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把对文学如何回应现实的要求贯注到青少年的文学教育中。今天,在音视频平台的“法则”和“生态”中,“文学”似乎常常被边缘化,但通过新媒介文艺工作者的多元探索,“读书”和“文学”可以包含对当代生活变动和青年人心理状态的一些细腻的触碰,新媒介文艺可以与文学教育、与更大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善加使用 “小红书”“小宇宙”这样的基地,通过“读书”对“生活”的探索使我们不仅可以连接陌生人、远方,也可以让我们和周边人的关系多些理解和改善。而认真对待“我与他人”的关系而产生的生命、生活的改善,产生的意义不会是局部的。富有人文性的新媒介文艺实践将充分释放其建设社会的能量,能够为文化强国构建坚实的人民性基础。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李培艳(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