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由生息繁衍于广袤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共同构筑而成。建设这一共有精神家园,离不开对其衍生发展的追根溯源,离不开语言学、文字学等多学科的深入研究。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和预测分析等方面能力的不断提升,推动了语言学、文字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在古文字学、现代语言学等领域,人工智能不仅为古文字的破译和语义变化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还在语音识别、语言建模、方言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人工智能赋能带来的研究方法重构与学术路径探索,有助于夯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科学根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驱动古代文字文献研究
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源远流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依托当代社会不断进步,还必须从深厚的中华古代文明中寻找根基。古代文字文献作为中华文明宝贵遗产,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思想的精华,揭示了早期中华文明复杂面貌,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是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桥梁。尽管古文字学被视为冷门绝学,面临学术壁垒和人才短缺境况,但随着人工智能赋能,古文字研究逐渐突破瓶颈,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可以显著提升对图像文本的理解能力,进而为古文字破译提供有力支持。
目前,古文字学与人工智能结合已有一定成果,尤其在文字形态识别、语义变迁分析、知识图谱构建等领域取得了初步进展。然而,数据数量、质量及理论方法系统整合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未来,人工智能可以从多个维度赋能,特别是在古文字字词知识图谱构建和古文字形体智能识别等方面加以应用。以汉字为例,古代汉字不仅是表达概念的符号,往往还蕴含丰富的语音语义信息。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汉字形态演变,提供了深入探讨古代语言音韵变化的珍贵线索。通过人工智能赋能,特别是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创新,学者可以高效识别和解析古文字,进而重建古代语言文字和语音系统。相较而言,少数民族古代文字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西夏文、古壮字等民族文字有着丰富的文献留存,但由于研究人数较少,加之OCR技术对复杂字形的识别能力尚待提升,研究广度和深度都受到限制。OCR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为民族古文字的深入释读研究提供更系统的数据支持。通过构建古文字字词知识图谱,可以系统整合古文字形态、古音、词义等研究成果,提取其中的实体、关系和属性等重要元素,并基于经典考释案例建立相应规则模型。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字文化内涵,还能为探索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提供线索,从而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辅助语言数据采集分析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语言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基因,也随时间不断演变,见证了不同文明的交汇与融合。语言的互动交流,尤其在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沟通与碰撞,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现代语言数据作为文明演变的见证,蕴含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刻印记。为了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印记,系统的语言数据采集与分析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统的语言数据采集方法通常耗时长、成本高,且其数据量无法全面反映语言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语言数据的采集已经不再局限于音频的单一维度。通过多模态设备,可以同时采集音频、视频、声带振动、呼吸等多维度信号,这不仅弥补了传统记录方法的不足,还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支持。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的引入,语言数据的分析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研究者不仅可以高效捕捉语言中的语音特征变化、方言差异及其历史演变,还能够更加精准地揭示各民族语言的演变脉络及其相互影响。通过这些多维度数据,可以深入研究不同民族语言的音韵变化和方言差异,从而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文化线索和数据支撑。
助力跨语言文明溯源
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筑过程中,各民族语言文化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图景。由于语言特征迥异、研究方法不同、学者习惯差异,民族语言和方言的数据库建设往往缺乏统一描写和建库标准,导致语言数据难以互通比较和综合利用,直接阻碍了对语言接触演变及其反映的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的深入研究。而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跨语言比较研究,可以在语言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中发挥关键作用。
通过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自动识别、标注、分类不同语言和方言数据,提取语音、词汇、语法等特征,建立统一标签体系,还能够分析不同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音系、词汇和语法结构跨语言映射,促进数据一致性。同时,人工智能可以自动检测和纠正数据的错误、不一致和缺失值,提升数据质量,不断实现标准化,从而更有效地用于语言接触、演变等分析。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推进跨语言分析研究,构建语言演变模型,模拟预测语言变化过程,揭示语言之间的历史联系。不仅如此,人工智能还可以检测不同语言的借词、语法结构的相似性,分析语言接触程度和方向,揭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融合轨迹。通过对语言特征时空分布分析,人工智能可以推断各民族迁徙路线和互动历史,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脉络提供新的视角。
跨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考古。实物考古能否挖掘到相关文物常取决于环境、地点等因素,具有一定偶然性。语言考古则另辟蹊径,对不同语言特别是上古汉语、古苗瑶语、古藏缅语等开展比较研究,通过语言包含的词汇、语法和文化信息,推测中华文明重要文化元素的起源,为实物考古提供线索和方向。比如,古代语言中关于食物、植物、动物的词汇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早期农业生产和物质文化相关信息。尽管语言考古无法直接依赖实物,但可以通过语言演变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等,提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早期构筑过程中日常生活、食物来源等方方面面的线索。
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支柱,在中华民族早期形成、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语言通过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构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框架,文字通过符号化的形式记录传递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内容。人工智能为语言文字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得到了更加深入的诠释与体现。人工智能赋能语言文字学术研究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从而更好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系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数据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