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付年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杰/摄
丁付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杰/摄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清俐
山东临沂临沭县一处农家小院,绿植红花交织如画,几只鸡悠闲踱步,时而引颈打鸣。99岁的老人丁付年坐在其间,笑容温和。然而,当那双被岁月刻满沟壑的手,突然抬起,郑重地行出一个标准的军礼时,时光骤然倒转——那个硝烟弥漫、使命压弯少年脊梁的烽火年代,瞬间撞入眼帘。
1944年7月,父亲早逝的少年丁付年,在共产党员三叔这位家族亲人的精神指引下,义无反顾加入八路军115师第四团。瘦弱的身躯未能直抵前线,却在后勤战地医院扛起了另一条生命线。所谓“医院”,是随军转移的奔命之所。而物资又匮乏到极致,担架是奢望;转移伤员,全靠看护员一副副血肉之躯硬扛。
“伤员在,你在;你在,伤员在。”这几个字的死命令烙印在丁付年的责任意识里。翻山越岭,不敢直腰,甚至匍匐爬行,只为避开敌人和死神的注视。每一次转移,都是与阎罗擦肩的共命之旅。他亲眼见到第一次上战场的战友,在炮火面前被震骇瘫倒。更永远无法抹去那残酷的一幕:麻药稀缺,只能眼睁睁看着战友的腿被锯子截断。每场战争都是九死一生。
有一次任务结束,点名时发现少了一组人——一个看护员和他背负的伤员,永远消失在那夜的征途上。他们无声地融入了沂蒙大地深处。那些有名有姓的英魂被亲人接回故土,而无名者的归宿,是位于临沭东北那片肃穆的滨海革命烈士陵园,当地人称之为“请灵魂”。一个朴素称谓,却承托着山岳般沉重的哀思与崇高敬意。
老人心中深埋着未能亲手杀敌的憾恨。当增援前线的机会终于来临,他连夜将枪擦得寒光凛冽。可部队开赴村庄之际,捷报却如惊雷炸响:鬼子投降了!
在后勤的艰险岗位上,丁付年一干便是六七年。那一次次于死寂黑夜中负重前行的匍匐,那副过早承托生命重量的少年脊梁,被战争永远地压弯了。年迈之后,严重的驼背成了那段烽火岁月的无声勋章。
走进他的小院,绿意盎然、鸡鸣相闻,老人脸上始终挂着开朗笑容。提及自己所属的部队——那个让敌人闻风丧胆、在鲁中军民心中攻无不克的“老四团”,自豪的光彩便在他眼中熠熠生辉。
他所扎根的临沭大地,曾被誉为山东“小延安”。刘少奇、罗荣桓、陈毅等革命元勋曾在此运筹帷幄、指挥千军,这片土地遍布着滚烫的红色故事。丁付年的故事,便是这部宏大史诗中一粒饱含血泪却坚韧不屈的沙金。
采访结束,老人起身,庄严地举起右手。那被岁月压弯的腰背,在行军礼的刹那,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拉直。时光骤然倒流,眼前不再是鸡鸣小院里的白寿老人,分明是70多年前那个身背伤员、于血色暗夜中无畏前行的“老四团”战士。
那深深弯折的腰背,是残酷战争刻下的印记;而那陡然挺直的身姿,却是一座民族不屈的丰碑。丁付年以他99载的生命轨迹印证:有一种担当,足以使脊梁在重压下弯折;而有一种尊严,却能在弯折的脊梁上永远巍然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