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友人摄影拓展中国抗战国际形象传播

2025-07-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世纪以来,中国走过了从争取独立自主到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在这段跨越百年的发展道路上,许多国际友人如埃德加·斯诺、海伦·福斯特、林迈可、白求恩、大卫·柯鲁克、伊莎白·柯鲁克等,以不同方式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的变迁与发展。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位访问陕甘宁边区的外国新闻记者,在采访期间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珍贵的影像通过《生活》杂志和《红星照耀中国》等出版物走向世界,构成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影像资料。国际友人的经历和叙事为我们理解20世纪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20世纪独特的全球政治图景。

  埃德加·斯诺的新闻摄影实践

  埃德加·斯诺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1927年下半年,渴望冒险的斯诺拟订了旅行计划,用25美元买了一架旧的柯达4A型照相机,开启了前往东方的旅行。斯诺凭借沃尔特·威廉斯院长的介绍信顺利加入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后来结识了旅华女作家海伦·福斯特,共同开启了在中国的旅行与记者生涯。

  20世纪20年代末,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的观念已经随着外国商人和记者深入中国,照相馆、摄影展览、新闻画报都为摄影提供了创作平台和传播载体。在美国犹他州杨百翰大学的海伦档案中,藏有一万余张历史照片,拍摄时间大致从1853年跨越到2000年,地点覆盖美国、日本、中国、朝鲜、菲律宾等多个国家,内容不仅是海伦一生的个人画像,而且包含斯诺夫妇在亚洲各国做新闻记者时拍摄或收集的照片。其中拍摄于中国的作品记录了彼时苏州、上海、杭州、北京等城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并见证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发生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

  斯诺夫妇作为职业新闻记者,拍摄的照片不仅保留了比文字更加丰富的信息,而且成为对外说明新闻真实性的重要证据。1936年,斯诺带着照相机和借来的摄影机以及24卷胶片,开启了陕北苏区之旅。在保安,斯诺多次采访中共中央领导人和红军高级将领,并赴甘肃、宁夏访问前线红军。

  在斯诺拍摄的照片中,内容和取材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表现陕甘宁边区的环境,既呈现出边区自然环境,山谷、岩壁、窑洞、高原被收进摄影镜头,更突出人文环境的打造,如阅读室以及随处可见的墙画、墙报、标语口号等;第二,表现陕甘宁边区的人物群像,不仅刻画出红军领导人的形象,也生动记录了普通战士、“红小鬼”、剧团演员以及边区群众的生活;第三,呈现根据地典型活动,以军事会议、骑兵演练、剧团演出、运动竞赛等场景来反映边区军事、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情况。斯诺的拍摄既善于表现场景中的细节信息,也能够捕捉富有表现力的动态瞬间。他拍摄的人像呈现出典型的肖像摄影风格,具有人物主体突出、五官和神态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并存、成像清晰度高的特点。这些影像特征都体现出斯诺对新闻价值的敏锐察觉以及对摄影媒介的娴熟运用,也侧面反映了中共领导人对采访和拍摄活动的重视。

  在海伦的协助下,斯诺将采访材料和摄影照片整理成报道和书稿,提供给各大媒体发布,《密勒氏评论报》《救国时报》等国内外报纸率先发布了对毛泽东的采访,并刊登斯诺拍摄的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著名照片。美国《生活》杂志于1937年1月25日和1937年2月1日连续两期用11页篇幅刊登了斯诺的41张照片,构成了红色中国最早的视觉影像来源。1937年10月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版中也收入了部分照片,1938年中译本在斯诺的帮助下补充了更多照片。

  国际友人的摄影作品 搭建国际传播桥梁

  1937年,燕京大学经济系教授林迈可与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同船来到中国。在船上,白求恩向林迈可介绍了此行的目的以及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的情况,使林迈可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有了感性认识。此后,林迈可多次访问晋察冀根据地,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冒着生命危险在日本占领的北平购买药材、手术器具、电台设备、机油、技术书籍等物资送到根据地,并利用自学的无线电技术为八路军安装通讯电台,援助中国的抗日事业。

  林迈可喜欢摄影,在中国拍摄了大量珍贵照片。1938年到1939年,他先后三次深入冀中、晋察冀根据地考察、参观,他拍摄的照片真实记录了中共抗日根据地工作、战斗和生活的场景,展现出根据地淳朴的风土人情。他镜头下的八路军战士训练场景,展现了军队的纪律与坚韧;根据地百姓的生产生活画面,体现了军民一心的和谐关系。林迈可等国际友人的行动,为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争取到了更多理解与支持,在对外宣传中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战、为人民服务的正面形象。

  美国著名记者、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也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入中国战场和后方。福尔曼拍摄了众多反映中国军民抗战的照片,如中国士兵英勇作战的场景、民众支援抗战的画面等。他的摄影报道向世界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以及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这些新闻摄影作品在国际媒体上发表,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关注与声援。他们的作品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抗战不仅是为了自身解放,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抗战时期的中国对外传播工作,以图像方式构建了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正义力量的国际形象。1947年,英国共产党员大卫·柯鲁克与妻子伊莎白·柯鲁克到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十里店考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拍摄了一系列反映土地改革进程的照片,见证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也让国际社会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推动社会公平发展的努力。

  20世纪以来,摄影与现代出版业的“联盟”推动了世界各地战争影像的传播,不仅塑造了一群专业的新闻摄影记者,而且深刻影响着彼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埃德加·斯诺、海伦·福斯特在陕甘宁边区进行的新闻采访与影像拍摄,对于中共在国际社会的形象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带动了一批国际友人到访延安、晋察冀等根据地,这些手持照相机的新闻记者和国际友人让中国共产党与根据地的军民群众变得可见。如今,这些珍贵的摄影照片不仅记录了历史的面貌,更代表着国际友谊,搭建起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刘娟 (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