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就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把人民城市理念落实到城市发展全过程和城市工作各方面,系统化地构建以人为起点、以人的现代化发展和需求满足为起点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提高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面临新形势
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适应社会矛盾新变化的内在要求。当前,伴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城镇化浪潮的推动,社会流动、就业、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向现代化快速转型,城市基层群众的择业、婚姻、居住、社交、消费等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社区居民的异质性增强,民意民情日益复杂。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益多样,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社会矛盾纠纷呈现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关联扩散快、调解处置难等新特征,社会利益诉求也更趋多元,势必要求治理手段迭代升级、注重刚柔相济,要求治理体系更为完善、治理制度更为健全、治理效能更为提升。
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应对风险新挑战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行政化倾向仍然存在,自治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有限。“内卷化”现象使城市基层治理的成本增加,也增加了城市基层社会的潜在风险。受制于内外部环境影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也必须着眼于风险治理及应对能力建设,大力提高风险预防、评估和应急处置的社会治理能力,做好应对突发、紧急等各种复杂情况的重大考验。
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顺应技术新发展的实践选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为社会治理开拓了新空间,也为重塑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城市基层社会通过引入智慧治理来提升治理的有效性,使管理方式日益精细化。必须深刻认识数字信息技术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新技术应用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深度融合,提高数字赋能数智治理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要处理好关键关系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相结合。党的领导是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形成、创新和发展的政治灵魂。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持续发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注重完善社会治理工作新格局,紧抓党建引领主线、突出“干部来引导”,推广运用“党建+市域治理”“党建+网格”等做法,增强党建统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主动。另一方面,要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突出“群众唱主角”,创新群众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构建“民呼我为”统一平台、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等,深化发展居务监督、“居民说事”等创新。
二是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与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相结合。一方面,要尊重群众的治理主体地位,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中增强与群众的感情,赢得群众信任。另一方面,要健全群防群治的长效机制,汇聚群众智慧力量解决矛盾纠纷,激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的热情,让人民群众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参与中提升价值感和获得感。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结合。一方面,要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突出“有事当地了”,通过构建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等,及时解决基层群众的困难和矛盾。另一方面,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通过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关心每一项“关键小事”、解决每一件具体问题纠纷上。
四是坚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聚焦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相结合。一方面,要聚焦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这一基础工程,把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要关注群众诉求,回应群众关切,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把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打造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创新基层民主机制,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
持续引导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由单一化(政府)转变为多元化,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局面。一是完善基层协商治理工作机制。通过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完善民主协商机制、落实基层便民服务机制和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等,持续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持续推进“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商服务架构样板,通过议事会、互助会、基金会、俱乐部等工作平台,采取“邻里议事厅”“民主恳谈会”“协商议事室”等接地气、聚人气的民主实践,真正做到“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二是推进基层治理力量的社会协同。通过引入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和居民代表等社会力量,积极拓展政协协商、人民代表征求议案议题等人民群众协商新载体,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充分发挥“调解工作团”“志愿服务团”等团队力量,统筹多方力量,主动向群众问诊。从“请人为居民服务”转变成“动员居民相互服务”,激发社区邻里互助和公共参与精神。让志愿者回到社区服务,发现、引导、创造有利于治理的“社区共同体工程”。三是推行城市基层社区近邻服务。健康而有益的邻里关系是解决集体问题、减少“公地悲剧”、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资源。通过近邻集约供给的方式,积极打造无缝隙的社会服务伙伴关系网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15分钟近邻服务圈”建设,包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在内的政务服务,通过委托、授权等方式直接在社区层面递送,逐步形成“一刻钟”政务服务圈。
(二)发挥数智治理优势,推动治理过程从职能驱动向数智驱动跃升
数智治理具有普惠性和广泛性等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起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使人民群众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一是积极探索“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依托城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升级建设“一中心四平台多阵地”的区域善治体系,强化数智赋能基层治理,做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有效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二是提高多元主体数智参与能力。干部是加强和创新基层数智治理的骨干力量,干部队伍要不断提升数字素养的水平,推动基层数智治理向纵深发展。人民群众是基层数智治理的“主力军”,要通过数字下沉、渠道下沉、动力下沉等提升人民群众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数智治理的意愿、能力和权利。社会组织是基层数智治理的有益补充,要拓宽社会组织数字参与维度。通过加强社会组织内部建设、加大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提高社会组织在社会中的认可度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介入基层数智治理领域,以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基层数智治理。三是让平面“治理”逐渐走向立体“智理”。以大数据为依托,纵向建立区、街道、社区、网格“一键四启动”事件流转体系,横向联动公安、司法、市场监管、城管执法等职能部门,推动形成网格事项线上流转、线下处置、“五步闭环”处置流程,推动网格管理从“人海战术”迈向“智慧治理”。鼓励多方共同参与韧性社区建设。从主体维度上,通过培育城市社区内部自组织以及推动外部社会力量一体协同来形成社区韧性治理合力。从技术维度上,侧重于高新技术运用,以及社区整体数字化转型,通过平台搭建、数据共享、软件追踪等方式,加强风险识别灵敏度与风险预警及时性。从空间维度上,采取“让”“防”“避”的原则对社区空间设施进行总体规划,在公共空间规划时让出高风险地带,注重社区应急场所留白。
(三)探索多元共治,构建新型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按照“街道统筹、社区推进、网格支撑”的思路,构建联动机制、联防联控机制、群防群治机制,实现力量联动、隐患联排、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创。一是探索“党建+慈善”的多元共治新路径。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探索“党建+慈善”多元共治工作模式。坚持强本固基,凝聚共治合力,围绕社区书记项目,社区党总支打造社区“慈善空间”,成立社区慈善基金,统筹慈善资源融入基层治理。精准服务,用心擦亮“党建+慈善”品牌底色。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依托慈善资源,分类施策开展各类精细化服务,打造街道新型议事阵地“慈善楼道”等特色项目。二是以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赋予街道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协调指挥权、考核评价监督权、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等,使街道牵头处置权得到落实。坚持源头治理,强化网格力量与警务力量在平安建设工作机制和善治工程框架内进行深度融合、高度联动,由“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向“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跨越。三是以自治共管、多元共治提升基层治理积极性。从党建引领、社会安全、环境提升、科技创新等四方面充分展现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发展情况,健全“大党委”长效机制、化解社区治理“邻避效应”、助力市民共享发展成果等,推动“教育城+创新城+人才城+生态城”等融合发展效能实现新提升。建立微型自治组织。通过建立微型自治组织,如业委会、物业委员会等,加强业主自治和居民自治,对小区内的公共事务和公共设施进行自主管理,提高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效率。以街区更新拓展社会治理,打造社区公共空间。通过打造社区公共空间,如公园、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增强社区内部的联系和凝聚力,提高社区治理的互动性和公众参与度。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组织人事部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