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重塑着社会学。自社会学创立以来,直至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迈向大众应用之前,社会学研究的始终是人类社会。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已开口说人话且与人类互动,成为与人类平行的社会行动者。尽管机器尚未承担起社会责任,却已然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非主体性社会行动者。社会学从面向人类社会转为面向人机社会,无论是对象、主题与方法,都面临根本性转变。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7/t20250725_5907075.shtml
随着智能革命向纵深发展,人类社会命运终将如何?李飞飞认为,AI技术是文明级别的颠覆性技术。库兹韦尔认为,AI是智人之外新的智能物种,智能进化由此进入新阶段。
正如20世纪20年代,人类文明处于转折的十字路口。日后回望,必然发现今日之至关重要。一些人忧心忡忡,担心AI带来的生存性风险可能失控,人类终将跌下“AI文明危崖”;另一些人则欢欣鼓舞,自称“机器人带路党”“人奸”“降临派”,希望从碳基文明跑步进入硅基文明。有人甚至称AI为“人类最后一件发明”,因为自此人不用再搞发明,或者数字生命崛起后不会再有人类。相比于极端情绪,越来越多的人因AI焦虑乃至恐惧,焦虑AI会让自己失业,恐惧AI统治人类。如何看待此类情绪,如何治理AI呢?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7/t20250725_5907076.shtml
日益兴起的自主智能已广泛介入人类社会生活各领域,引发了千行百业的“数字员工革命”。这不仅实现了人工智能从人类“工具”到人类“伙伴”的身份跃迁,也使人工智能深度嵌入社会关系,冲击、瓦解乃至重构传统人机关系与社会形态。当自主智能体的行为超越人类预设的框架时,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指导、以传统人像为基础的人法理论与制度,在智能社会中是否仍有适用的空间?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7/t20250725_5907078.shtml
伴随人类社会进入智能革命阶段,人工智能成为影响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变量,这为国际关系研究带来新的变迁。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新技术的支撑下,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迎来一些新的进展;另一方面,围绕人工智能,新的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这意味着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任务更加艰巨。因此,从学科发展视角出发,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研究和评估成为新的重点。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7/t20250725_5907079.shtml
当数字技术以指数级速度重塑社会结构时,数字社会的复杂性与智能正义的建构已成为当下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领域必须共同面对的核心命题。人类生活世界的全面数智化与全球数字发展不平衡的持续存在,共同揭示了智能正义作为数字时代价值元问题的紧迫性。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7/t20250725_5907080.shtml
ChatGPT、Sora、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大模型拉开了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发展的序幕。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经济学不是要解释机器学习如何构筑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也不是要解释各种算法芯片和算力芯片复杂的技术构成,而是要在揭示这些大模型是人类挖掘、搜集、储存、整合、分类、加工和处理海量数据的技术结晶的前提下,解说从专用AI到AGI的科技水平变化对企业投资经营、消费者行为、政府治理等的影响。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7/t20250725_5907081.shtml
在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文本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AI技术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从早期简单的文本识别和语言翻译,到如今能够执行复杂的情感分析、主题建模、语言生成等任务,AI已经展现出强大的能力,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新质生产力。然而,在文学批评领域,传统方法仍占据主导地位。传统文学批评依赖于批评家的主观解读和经验积累,虽然能够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和价值,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主观性较强、人力成本较高、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文本比较等。这使得文学批评在面对海量的文学作品时,往往力不从心。在这种背景下,文学批评应尝试使用AI技术并探索其应用的可能性、挑战和价值。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7/t20250725_5907082.shtml
媒介技术作为记忆外化和历史延伸的载体,与历史知识的生产始终保持着携手共进的耦合关联。在人工智能深度介入人类记忆工程的当下,历史知识的生产可谓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自动化过程。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7/t20250725_59070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