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自主知识体系

2025-07-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海讯  (记者查建国  陈炼)7月20日,“当代国际政治丛书”出版30周年与中国国际关系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讨会在沪举行。与会专家共同探讨新时代中国国际关系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实践路径,为凝聚学界共识、传播先进理念和建设中国学派贡献自身力量。

  理论创新和范式转换是助力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看来,应在充分反思和批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加快既有研究范式转换重构,以加强中观理论研究等为具体切入点,结合本土实践创新提出一系列新命题、新思路、新方法,建构走向全球、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体系,最终服务于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秦亚青提出,长期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从实践中不断汲取知识养分,并与其他地域文化背景生产的知识内容交互涵化,催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研究。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大力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知识体系与其他地方性知识互知、互鉴、互辩和互融,新一代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在此过程中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依赖于本土化与全球化间的持续双向互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认为,一个知识体系的构建往往需要经历形成、转化和传播三个重要阶段。随着时代和实践深入发展,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已逐步形成并推动转化了一批标识性概念。面向未来,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提出的标识性概念和代表性理论,需通过加强海外本土化研究、生产制度性知识等方式,从特殊性上升为普遍性,最终融入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中。
  与会专家认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代代学人的理想追求和崇高事业,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走过了一条从对话到自觉,再到自信的道路。学术共同体要在国际关系研究的学理性、思想的原创性、视角的前沿性以及成果的普及性等方面着力,持续推出能够解决全人类共同问题、展现中国视角和立场、体现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和当代实践的体系性研究成果。
  会议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共同主办。
【编辑:刘娟(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