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青岛讯 (记者张杰)2024年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重大课题“‘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与丰富内涵”开题专家论证会近日在青岛举行。与会学者聚焦“两个结合”的内在结构与逻辑关系,深入探讨其作为有机统一体的本质特征。
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瑞涛提出,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与丰富内涵,需要深入研究阐释“两个结合”的生成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哲学逻辑五方面内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岩提出,“第一个结合”构成“第二个结合”得以展开的现实基础与前提,“第二个结合”则是在“第一个结合”基础上的深化、拓展与文化维度上的升华,二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商志晓认为,“两个结合”立足点相同——均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目标追求一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互为作用支撑。“第一个结合”着力于把握实际、指导实践,解决理论引领实践的问题;“第二个结合”则突出思想融通、理念互鉴,解决科学理论汲取文化精华、赋予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问题。两个层面的结合在逻辑构架上内在联通,在精神气韵上映照呼应。
“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这一论断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规律性认识的深刻总结,也充分凝练了我们实践的成功经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侯衍社认为,“两个结合”的意义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品格,“第一个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第二个结合”关乎文化根脉的赓续创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意义不仅体现在思想文化层面,更深刻作用于实践进程,这双重维度亟须在研究中充分凸显,以形成系统阐释框架。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从思想史演进角度提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途径由“一个结合”发展为“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要深入研究“两个结合”的原创性理论贡献。
“两个结合”深刻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实践,涵盖道路探索、制度构建、理论创新与文化传承等多重维度。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对“两个结合”进行了系统的哲学透视。“两个结合”可视为整个民族和国家生命活动的核心机理与存续方式,喻示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态与创造活力通过深层次“结合”得以生成演进。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其深化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拓展,特别是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紧密交织。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增福认为,在理论逻辑层面,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要义及其与马克思主义深层契合点的探究,同时系统阐发“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理论维度上,“两个结合”作为原创性标识性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推动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理论创新;实践维度上,它夯实了道路的文化根基,激活了文化主体性,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世界维度上,它贡献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