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华文明传播学术共同体

2025-07-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大连讯(记者韩卓吾  通讯员楚艳艳)7月19日,大连理工大学与《新媒体与社会》杂志社联合主办首届“中华文明传播论文工作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研究机构与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文明传播领域的前沿议题展开探讨。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韩轶表示,中华文明的传播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时代表达,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力量。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谢耘耕强调,中华文明的传播关乎国家战略与文明对话,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新、多元传播主体崛起、青年文化表达活跃的背景下,要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
  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严功军介绍了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四个要点:一是厘清文明传播与文化传播、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概念差异;二是梳理文明与文化发展的历史路径;三是呼应全球文明发展的现实需要;四是倡导研究方法注重整体思考与具象化、对象化研究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他深入分析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误读与挑战,认为这些误读源于文化符号盗猎、价值评判权操控等。对此,他建议,通过共生知识生产、多元主体协同、媒介物的具象化表征等,重塑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范式建构。
  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黄建友以“计时声媒的空间生产:西安报话大楼的城市声景构建与文化认同”为题,深入探讨了西安报话大楼作为“计时声媒”在城市声景构建与文化认同中的作用,认为从传统钟鼓楼到现代报话大楼,城市报时功能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进步,还体现了城市节奏与声音景观的更新。“计时声媒”的空间生产揭示出,声音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个体与集体,并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孟威提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呈现出多主题、多维度的格局,涵盖文化话语体系构建、文明互鉴、传播范式转型、数字传播路径等重点议题。但当前研究也存在理论深度不足、研究重点偏离、方法单一等问题,亟须增强思想力与问题意识。《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认为,当前国际传播研究面临四大问题:一是认知停留在“想象式研究”;二是表达层面存在“常识化”“口号化”倾向;三是研究多停留于“描述性结论”;四是普遍缺乏数据支撑。面对这一状况,他强调,应加强国际传播理论体系构建,并关注包括社交媒体、区域传播、战略叙事、数据反馈等在内的十个研究热点,推动中国特色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深化。
  与会专家联合发布了《中华文明传播研究大连倡议》。倡议以全球文明互鉴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提出“构建中国特色传播理论体系”“推动技术与文化融合创新”“拓宽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路径”“构建中华文明传播研究共同体”四大核心倡议。倡议书强调,应以中华文化自身的知识资源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传播学理论体系,并倡议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感染力与表达力。同时,还应建设跨学科协同机制、构建国际交流平台,形成稳定而开放的中华文明传播学术共同体。
【编辑:陈静(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