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赵徐州 实习生 孟祥宸
7月15—16日,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举办的“深化东北抗联历史研究 讲好东北抗联历史故事”座谈会系列活动在吉林通化召开。活动包括东北抗联历史研究、满铁调查与东北抗联精神弘扬、东北抗联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东北抗联著名将领与东北抗联精神传承、讲好东北抗联故事5个专题座谈会。
与会学者表示,东北抗联精神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要继续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抗战研究要具有全局视野
“十四年抗战”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为起点至1945年结束,具有充分学理依据。“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的开端,其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自始至终是一个整体。”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高国荣认为,“十四年抗战”意义重大,全面呈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整体进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深刻揭示了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独特历史话语体系。以‘中流砥柱’界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角色和作用,是我们党历史话语体系形成的标志之一。”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历史观的科学性,认为“中流砥柱”不仅仅是对抗战而言,它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新中国的宣言。
“东北抗联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最早抗击法西斯侵略,开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首个战场。其斗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到战略配合作用,在中国东北地区牵制大量日军,配合关内抗战,是东方主战场的重要部分。”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王惠宇认为,对东北抗日联军历史地位和贡献的考察,应进一步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的视角加以认识,利用多国史料深入研究。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美平介绍了战时日本为关注、戒备和干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运动,设置的一系列针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报调查机构。通过分析这些日方机构的设置和活动可看出,在十四年抗战历史中,中国共产党率先抗日、坚持抗战,领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有效的战略战术,在领导中国人民赢得抗战最终胜利的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利用好第一手资料第三方视角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出抗日号召,组织引导东北抗日力量,领导创建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难环境下坚持抗战,铸就了东北抗联精神。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希亮认为,东北抗联精神以及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奋进的动力和精神财富,激励后人继承东北抗联精神和伟大抗战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和伟大抗战精神,是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和光荣使命。”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郭洪茂表示,通过系统整理散布在全球的东北抗联相关档案,不仅能够还原东北军民艰苦抗战的历史真相,更能弘扬伟大抗联精神,为当代历史研究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深化抗战史认知、揭露日本殖民罪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满铁作为日本侵华的情报机构,其档案中保留了对东北抗日联军反抗活动的记录,成为揭露日本殖民统治的重要证据。“满铁调查资料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为理解抗战史提供了独特视角。”在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晓刚看来,战后日本学界基于这些资料展开研究,部分成果客观反映了东北抗联的斗争,但仍有部分成果带有殖民偏见。研究者需批判性利用满铁档案,结合中方史料,还原东北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抗战的历史,彰显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
“美国馆藏的伪满洲国档案文献对东北抗联研究颇具价值。”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景岚表示,这些档案包括日伪政权档案、日本战争罪行证据等,能从他者视角反证东北抗联艰苦斗争,同时佐证日本侵华罪行。其与国内文献形成完整闭环,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和第三方视角,有助于深化东北抗联史研究,更好阐释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文献学素养是利用满铁史料开展研究的重要前提。”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佟大群提出,在将满铁调查类资料运用于东北抗联史研究过程中,养成基本的文献学技能,是此类研究行稳致远的客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