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各省份陆续公布高考成绩和录取分数线,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逐渐展开。这不仅牵动了万千家庭,而且再次引发社会各界对教育评价体系的深度思考。为深入了解当代高等教育的多元发展路径,本报记者采访了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发展与机遇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卢卡斯·伦奇勒(Lucas Rentschler)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系博士克里斯多夫·达维(Christopher J. Dawe),探讨了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等问题。
DEI倡议潜在影响引发持续讨论
近年来,在部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教育体系内,多元、平等和包容倡议(以下简称“DEI倡议”)越来越受重视。伦奇勒认为,随着DEI倡议深入影响美国高校的招生和教职招聘工作,传统的学术标准(如标准化考试)已被削弱,尤其是在对定量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领域。
在伦奇勒看来,DEI倡议已被许多美国高校纳入其核心政策。相关政策旨在增加受教育机会、提高代表性、解决历史不平等问题,进而营造更具包容性的大学环境。然而,随着DEI倡议考量因素越来越多地影响招生、招聘和课程设计,高校围绕相关举措对学术标准的潜在影响展开了持续讨论,特别是在基础技能和定量严谨性至关重要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即STEM领域。
达维强调,曾经以学业成绩和标准化考试为核心的招生政策,如今融入了生活经历和人口因素等综合性指标,以加强学生群体的多样性。虽然这为高校带来了更广阔的视角,但批评者认为,这可能削弱对学术准备度的客观衡量,导致新生间技能水平差异更为显著。在STEM学科课程中,教师已经注意到,为了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他们需要应对更多教学挑战。学生们的学术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为了适应这种差异,教师可能需要牺牲教学深度和整体学术严谨性。除了招生,DEI倡议还影响着教师的招聘和晋升,许多美国高校现在优先考虑与DEI有关的成就和承诺。
虽然DEI倡议有利于创造具有支持性和代表性的学习环境,但一些学者担心,这种强调可能会掩盖传统的研究和教学标准。例如,达维表示,在研究密集型领域追求DEI目标可能会无意中削弱学术研究和教学效果,进而影响美国高校在全球舞台上的声誉和竞争力。
伦奇勒表示,美国的DEI倡议体现了对公平性的可贵追求,但其日益重要的地位也引发了对如何在包容性与学术严谨性之间取得平衡的质疑。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许多知名高校,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而该州教育部门提议的对数学教学的重大改革,引发了关于教育机会和质量的严肃讨论。一些学者分析认为,相关改革建议试图通过在十年级之前取消基于能力的分组来重构数学教学,这表面上看是为了追求公平,然而实际上可能会悖论性地扩大教育差距、限制高阶数学课程的获取途径,尤其不利于学生为学习微积分课程做好准备。受益者将是那些可以在课堂外接受补充教育的学生,这些学生通常来自富裕家庭或就读于私立学校。这种做法虽然看似富有前瞻性,但会削弱代数基础教学成效。没有扎实的代数基础,学生在大学攻读STEM学位将面临重大挑战。纯数学和应用数学包括数据科学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扎实的代数基础。考虑到加利福尼亚州在美国教育政策领域的历史性影响力,其推行的改革可能会在美国全国范围内产生连锁反应。
根据达维的分析,许多美国高校在招生过程中采用了综合评估措施,并纳入更加多样化的学生成绩考量因素,在此背景下,美国高校的STEM研究生项目日益依赖国际留学生,在几个关键领域外籍学生甚至占到了多数。这凸显了美国STEM人才管道的潜在脆弱性,表明美国在维持国内高素质STEM专业人才储备方面可能面临挑战。
系统性改革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水平
近年来,中国持续深化教育改革,通过持续巩固“双减”成果、课程教学创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评价机制转型以及新高考改革等多项举措,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同时,中国教育始终坚持基础与创新并重的原则,并未因强调发展综合素质而弱化对基础学科知识的重视,反而通过系统性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核心知识体系的建构。
2025年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凸显了全球高等教育格局的显著变化。中国高校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其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排名第12位和第13位,超过了芝加哥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美国知名学府。中国、新加坡、韩国、印度的高校在科研产出和全球影响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STEM领域。
伦奇勒认为,进入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榜单的中国高校数量增多,反映出中国对STEM教育和研究的高度重视。过去10余年,中国高校在全球排名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从2010年到2020年,在全球主要排名中,中国高校进入前500名的数量增加了两倍,这主要得益于科研产出的显著增加。这一上升趋势与中国在STEM关键领域的研发战略重点高度契合,催生了大量高被引论文以及在人工智能和可持续能源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中国高校,在高等数学和理论基础方面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在需要严格定量技能的领域,中国高校在学术出版影响力和专利产出方面常常能够超越国际同行。
伦奇勒强调,中国科研人员极大地改变了全球专利格局。从2010年到2020年,不仅中国科研人员申请的专利数量占全球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大幅提高,而且研究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国学者正逐渐成为全球学术界的领军人物。这不仅关乎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的数量,而且意味着前沿研究阵地的转移。
达维认为,得益于课程体系对其核心能力的培养,中国学生在数学和科学相关评估中一直名列前茅。中国的教师必须符合严格的资质标准,需要精通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确保学生获得高质量教学,为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做好充分准备。将工程实践和计算思维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也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旨在培养适应数字时代和科技强国战略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在全球教育变革浪潮中,各国教育评价体系正经历着适应时代需求的深刻调整。从美国推动DEI倡议促进教育公平,到中国坚持基础与创新并重的改革实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探索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这些实践既体现了对教育本质的持续思考,也反映出各国应对人才培养挑战的差异化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在追求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公平与卓越、包容与严谨、传承与创新,仍是全球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命题。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加速,教育体系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持续演进,既要立足本土实际,又要具备国际视野,才能更好地肩负起为未来社会培育人才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