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城市创新发展的五维价值

2025-07-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伴随AI技术逐步趋向成熟,城市创新发展的底层逻辑正在被AI改写。基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合肥等中国城市应用AI促进创新发展的实践,可以从城市治理创新、产业生态创新、科研范式创新、数据要素创新、资本向善创新五个维度,解析AI赋能城市创新的独特价值。
  AI赋能城市治理创新
  AI参与城市治理正在成为标配。在一些先发城市,AI已在重构政府城市治理底层逻辑,“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在AI加持下实现了柔性协同,监管弹性与创新活力也实现了动态平衡,不仅大幅度降低了行政成本、提升了服务效能,也为制度弹性化创造了试错、容错空间。
  从智能决策和精准服务的实验效果看,AI使城市治理模式从“经验治理”升级到“数据治理”成为现实。如杭州通过AI技术重构政府决策流程,打造“城市大脑3.0”系统,实现了从“经验治理”到“数据治理”的转型。
  从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的场景应用效果看,AI通过实时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推动城市治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显著提升了公共服务效率与市民满意度。如广州市白云区的智慧城管系统通过大模型分析视频数据,实现90%以上的事件自动分拨,2024年累计处理占道经营、垃圾堆积等问题超12万件,响应速度提升60%。
  AI赋能产业生态创新
  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关键还是要看产业。以往城市产业多依赖于自然资源禀赋和历史累积,既有产业短时间很难升级、转型,新产业更不容易快速培育。随着AI技术的深度介入,产业创新跃上了快车道,再造了城市产业创新生态,使城市产业创新资源逐步由封闭转向开放,由大企业垄断转向大、中、小、微企业共享。这种产业生态化创新,不仅打破了传统产业创新的路径锁定,而且打开了未来产业创造的空间。
  从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转型看,AI赋能的独特价值显而易见。杭州从一个旅游城市、消费城市嬗变为数字经济之都,AI始终是重要的推动力量,甚至是决定性力量。
  从新产业培育或创造视角看,AI实现了自我产业创造、赋能产业创造等多种新模态。如深圳一家企业的AI驱动基因测序数据分析平台,将疾病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2%,推动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年均增长35%;苏州工业园区的AI赋能工业机器人集群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某半导体企业良率提升12%,产能利用率达98%。
  AI赋能科研范式创新
  科研与应用“两张皮”的老问题,在我国一直没有比较好的解决方式,长期演化的结果是科技成果不断堆积与产业界、投资界高价购买外部成果并存。但随着AI技术的强势加入,城市科研范式悄然发生变化。
  从学科边界上看,AI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大量跨学科研究实现了突破。近年来,AI在国际上已广泛应用于新材料、新能源、新药物等跨学科研究之中。如获得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科学家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化学家,而是地道的AI专家。同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全球首个AI化学家“小来”,已经自主完成2000次实验,15天内筛选出新型催化剂,研发效率提升10倍;上海交通大学的AI药物设计平台,2分钟内生成25万种分子结构,抗艾滋病药物研发周期从3年压缩至2周。
  从研产边界看,AI大幅度提升了产业界研发的能力,研产深度融合趋势已经形成。以AI产业为例,国际上2024—2025年的最新研究数据与行业动态显示,产业界在应用导向型研发、商业化导向、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已占据主导地位。在算力规模上,工业界训练模型的平均规模是学术界的29倍,2024年全球90%的千亿参数级大模型由企业开发;在商业化导向的研发效率上,产业界模型更新周期缩短至2—3个月,而大学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大模型迭代周期平均为5—8年;在成果转化上,2024年全球AI专利中,企业申请占比达78%,且85%的专利在2年内实现商业化。国内情况也呈现出与国际相似的特点。如杭州的AI研产边界已不再是以研界为主,而是以企业为主。如以阿里巴巴、网易、“杭州六小龙”等为主体的产业研发,正在形成“群创新”态势。
  AI赋能数据要素创新
  当前,我国已将数据作为与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并重的新型生产要素,但数据如何资产化、资本化始终是个难题。数据是城市创新的“未来石油”,而AI正是挖掘、精选、精炼数据,创造数据“新能源”的基础设施和装备。
  从数据提炼看,AI技术正在成为将海量原始数据转化为可计量、可交易、可增值资产、资本形态的高效工具。如杭州通过整合交通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数据,利用AI算法清洗冗余信息,将城市交通数据利用率从35%提升至92%。再如深圳龙岗城投利用AI分析工程建设数据,开发“工程档案分析检测”系统,将施工日志、质检报告转化为结构化资产,支撑招投标优化,年创收超5000万元。
  从数据要素资本化的实现路径看,数据交易市场、交易工具等都取得了初步成功。如福建通过AI脱敏技术将医疗数据纳入可信空间交易,形成标准化数据产品。2024年全省医疗数据交易额达15亿元,其中AI辅助开发的疾病预测模型交易占比达45%。上海数据交易所引入AI动态评估模型,综合数据质量、应用场景等30余个指标,实现数据产品分钟级定价。2024年平台交易额超80亿元,其中AI训练数据交易增长300%。
  AI赋能资本向善创新
  AI在算法、算力和算料(数据)上的强大优势,大幅度降低了以往“概率性”投资的风险,使投资变得更加透明可计算、可预期,因此向善型的耐心资本在近期多个城市获得了快速增长。这类向善型耐心资本,表面上看是资本对科技创新、创业规律的主动适应、适配,本质上则是AI颠覆了传统的资本底层逻辑,使其可以跳出资本“天然短视”的旧窠臼,转而成为“长期主义”的坚守者;从投资范式看,正在从“掠夺性积累”转向“共生性创造”,成为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演进趋势看,正在从“单兵突进”转向“多元协同发力”。
  从应用AI创造耐心资本的主要城市看,AI的赋能及颠覆作用也印证了我们的判断。综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合肥和杭州六大城市的情况,2024年的耐心资本规模同比平均增长超30%,政府引导基金占比提升至60%以上,投资重心向硬科技、未来产业倾斜,政策容错机制和市场化退出渠道成为关键驱动力。
  AI赋能城市创新的大幕正在快速拉开,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不断迭代以及场景创新的次第展开,多种形态、模态的赋能维度将不断涌现。
  (作者系科技部二级研究员、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刘翔英(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