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我国城市运行的底层逻辑发生深刻变化,正在向“线上市场引流+线下物流配置”的模式转变,城市从单纯的空间载体转变为动态的价值创造中心和价值整合中心。在这种背景下,传统要素驱动的投入产出型城市发展模式正在转变为平台驱动的流量引入型和增量整合型城市,有必要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下,坚持集约高效与特色发展,以动能转换重塑城市竞争新优势。
以人为本加速城市动能转换。从“投资于物”到“投资于人”,人始终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也是需求来源与市场的基数,更是一切价值创造的终极根源。面对人和城市的关系协调问题,需要城市通过制定精准的人口流入和人才吸引政策,更好实现人口规模的扩大和人口质量的提高。比如,很多高校毕业生会选择留在高校所在地,因此结合城市产业特色,部分高校形成了有针对性的学科和课程体系,旨在更好培养源源不断的本土专业人才。
人的重要性还表现在由人形成的消费需求进而体现为市场容量。由人的消费变化带来的新需求、新业态可转化为供需适配的新动能。当前,我国城市消费的特点在于升级、降频、分层、缩量,需要精准把握居民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与此同时,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融合的沉浸式消费场景,正在改变人们生活、消费、娱乐等方式。因此,城市应通过分类施策与产业精准引导实现特色发展,既培育中高端产业、中高端定制品牌与专业工作室,也需要通过“夜市经济”“地摊经济”“集市经济”等留住烟火气。优化消费环境是激发消费潜能的关键保障,城市要在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和完善消费体验收集反馈机制的同时,营造多元包容的消费文化氛围,通过举办各类国际消费节、文化体验活动,以消费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拓展新的城市消费动能。
新基建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既是未来投资的重要方向,也是城市运转的基础,更是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载体,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保障。工业时代,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在于加快供需对接速度,提高路网的通达性和路网密度是重要的投资建设方向。然而,数智时代供需对接的难点,在于以无限的供给捕捉有限的需求以及线上市场对线下市场的替代效应,更需要将线上市场引流到线下城市以及将线下城市引流链接到线上市场的基础设施,加快布局适应未来需求的网络基础设施以及更多适应未来城市竞争的基础设施。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简单的道路、桥梁等硬件堆砌,而是迈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新阶段。这包括硬件建设和软性连接,如智能交通系统提升通行与物流效率;绿色能源基础设施、智能电网建设等,让城市的能源系统更加高效、灵活、环保;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以及城市数字平台等,为城市“智改数转”和形成流量池奠定基石。
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只有与市场需求形成闭环,真正转化为产业化成果并形成增加值,才能带来城市发展增量。因此,新技术代表了新动能的方向,而新产业才是新动能的重要来源,这既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包括大量未来产业,还包括具有转型潜力的传统产业。科技创新突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城市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具备条件的城市要积极布局深度学习算法研发、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应用等前沿方向,通过建立联合研发实验室,汇聚高校、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的科研力量,攻克技术难题,识别市场需求。
向外融合拓展新动能空间。城市的希望不止于城市本身,其竞争优势还在于链接外部的能力。瞄准城与圈、群的关系,推动城乡融合是城市向外融合发展的关键通道,也是形成新动能的空间拓展维度。区域和网络空间下的城市通过人口流动、产品贸易、技术交流、运输网络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城市群或都市圈,也推动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城市群建设以及城乡融合的共同作用,有助于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局域市场,在更优的尺度上实现生产、服务与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单一城市拓展市场空间、整合资源要素提供了广阔天地。当前,城市群产业分工与协作以及城乡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国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力载体和核心抓手。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北京凭借科研、人才优势,重点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天津依托制造业基础与港口优势,壮大先进制造业、海洋经济;河北则发挥资源优势与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农业、基础原材料产业等。三地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1小时交通圈”,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此外,城市组织模式的创新变革,决定着资源调配效率与创新发展活力。一方面,政府数字化转型是关键引领。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有助于实现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打造智慧城市。其中的“城市大脑”平台,通过整合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卫生健康等多部门数据,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智能监测与高效管理。另一方面,社会组织数字化协同是重要支撑。城市中的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整合会员企业资源,搭建行业交流、资源共享的线上平台。
以动能转换重塑未来城市竞争新优势,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战略任务。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需要立足自身禀赋,以前瞻性的视野、果敢的行动力,在人、基础设施、消费、产业、空间、组织模式等多维度协同发力。让我们携手共进,见证并参与这场城市变革的伟大征程!
(作者系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