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形态,城市群成为引领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以空间品质提升为核心,以“多彩”增长路径为抓手,推动功能完善与品质跃升,是实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以城市群建设推进
空间治理现代化
城市不仅是人口集聚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单元,更是推进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场域。随着城市功能高度专业化和资源配置日益复杂,单一城市已难以独立承担高质量发展的多重任务。如果说,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本质是空间治理理念的转变,依赖于制度创新、政策协调与多方共治,城市群则为城市空间治理提供了跨区域协调的宏观维度。比如,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已形成协同分工的创新体系,以上海为科技创新的核心策源地,南京侧重科技成果转化,苏州与无锡等则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础,重点承接先进制造与高端装备研发,协同构建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集群。这一现实促使城市空间品质走向城市群空间品质,在更大尺度上关注城市之间的结构协调、功能互补与公共资源共享。
城市群有助于打破传统行政边界对资源配置和空间优化的限制。区域性轨道交通网络的延伸,不仅增强了城市交通便利性和可达性,也优化了城市群组织效率与功能分工。同时,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跨区域协同与优化配置,有助于缓解城市群内中心城市的功能过载,提升周边城市的吸引力与承载力,推动人口和资源的更均衡流动与合理分布。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群作为多层级城市体系的重要载体,为实现空间品质差异化提供了实践平台。在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功能定位与文化积淀,能够实现差异化发展与优势互补,不仅契合了“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政策导向,也构成了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根本遵循,也日益成为新时代城市群建设的价值归宿。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面临深刻调整。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这就要求有效推动城市间融合化、协同化、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在更大尺度上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与治理机制协同联动。
谋划城市群建设
“多彩”增长路径
在城市空间品质的引领下,城市群建设需要在多重目标之间寻找动态均衡,谋划新的“多彩”增长路径。因此,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应当以“红色”安全韧性与约束为底线,着力构建以传统要素深化“橙色”增长、创新要素驱动“金色”增长、绿水青山造就“绿色”增长、文化文明承载“青色”增长、高品质公共服务勾勒“蓝色”增长和区域协同共筑“紫色”增长的发展范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一是以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作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动力。一方面,不断优化传统要素在不同城市间配置,注重集约高效,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和产业链协同性,以传统要素深化“橙色”增长。另一方面,强化创新驱动的“金色”增长,围绕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总部等创新节点,形成知识密集型创新网络,实现从“产业集聚”向“创新协同”跃迁。城市群内部应着力打造一批“创新轴带”与“研发飞地”,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以差异化制度设计激发不同城市创新潜力,构筑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以绿水青山、文化文明、公共服务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通过场景创新、服务优化与文化焕新,激活城市群中高端服务供给,推动生活空间由“物理承载”向“价值转化”升级,推动消费型城市走向消费型城市群。依托山水风景、绿道系统、生态廊道等自然资源,构建“可进入、可参与、可消费”的绿色空间网络,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空间吸引力,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推动城市群“绿色”增长。推动“文化+”融合发展,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构建多元联动的文化消费新生态,打造文化文明的“青色”增长。同时,以“青色+橙色”“青色+金色”等发展路径,围绕“文化+产业”“文化+创新”等融合手段,推动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场景创新。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通过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国际教育园区、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引进外资医院、探索医养结合等方式,实现服务资源的跨区域整合和优化配置,以高品质服务供给勾勒“蓝色”增长。
三是以区域协调构建内联外畅、统筹有序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城市群内部要真正突破行政壁垒、利益分割和信息壁垒,离不开“紫色”区域协同增长,关键在于构建制度化、常态化的区域协同机制。因此,要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区域资源要素共享共用,推动跨市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布局,在形成“分工有序、梯次互动”的网络型发展格局的同时,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发挥好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四是以安全韧性底线构筑高质量发展的底座根基。在“红色”安全韧性维度下,要打造承受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的韧性城市群,增强城市及城市群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健全多源感知、实时响应、智能决策的智慧城市群体系,构建完善涵盖自然灾害预警、公共安全应急、城市运行保障等多维场景的风险监测与预警网络,不断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前瞻识别与动态响应能力。另一方面,搭建完善城市群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公共服务、应急资源、基础设施在城市群内部实现共建共享。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确保城市系统在遭遇极端冲击时具备快速恢复与自我修复能力,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韧性底线。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一体化大市场研究”(22&ZD06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