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贾晓雨
“2025图书馆数字化转型论坛”近日在山东威海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主题“未来已来:AI时代的智慧图书馆技术创新与范式变革”,探讨AI时代图书馆的角色重塑、知识服务的智能化转型、技术协同的创新路径及生态融合的未来图景,助力构建开放、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智慧服务新生态。
聚焦图书馆数字化转型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党工委书记仇道滨表示,人工智能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图书馆作为学术信息基础设施,应积极服务高校高质量发展、教育数字化战略。汇聚政、产、学、研、用的各方智慧,共同探讨角色重塑、智能服务、技术创新与生态融合,推动行业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塑造”跃迁,为图书馆数字化转型、行业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数据要素正成为图书馆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驱动力。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王明政表示,图书馆作为当代的“知识仓库”和“文明灯塔”,须打破传统资源库“孤岛”,推动跨机构、跨地域数据共享。同时,应以数据安全为转型基石,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防范AI模型偏见等新型风险。此外,他提出“场景牵引”路径,倡导通过AI技术挖掘数据价值,赋能智能编目、学术趋势分析、文化传播评估等应用场景。
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邵波认为,数智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为图书馆知识服务提供了全新方法,同时用户数字阅读规模与日俱增、读者对精准阅读服务需求逐渐提高,图书馆必须重构以知识服务为核心、智能算法为驱动的平台,完成向知识服务平台的范式跃迁。
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徐强以该馆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实践为例,介绍了人工智能在优化智慧采编的资源建设管理、数字资源建设、提升智慧化服务能力、重塑馆员角色及推动虚实融合的阅读体验等领域发挥的作用。
实现从“知识仓库”到
“学术大脑”的跃迁
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亟待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传统边界,提升其在学术生态中的核心价值。复旦—阿法迪共建智慧图书馆学研究中心理事张良元建议,发起开放知识联盟,联合多方共享算法模型与数据资源;推进“学术大脑”建设,利用新技术实现图书馆从“知识仓库”到“学术大脑”的跃迁。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提出迫切要求。有学者提出,跨学科资源整合困境、馆员服务定位模糊、空间功能滞后等是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复旦—阿法迪共建智慧图书馆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计龙建议,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应深化可信数据服务体系建设、深度融入知识生产全链条、深度拓展馆员作为“技术中介者”的核心职能。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刘炜表示,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智能体系统的创新应用,有望构建一个高度智能化、个性化且开放的图书馆服务平台。应充分利用多模态大模型和智能体技术,改造传统模块、新增创新模块,实现用户意图识别、个性化资源推荐、智能问答、自动编目、智能盘点等功能。通过集成数据分析、物联网、云计算、可视化等技术,实现资源的智能整合与管理,支持多模态交互和跨平台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效率。
用户需求驱动的服务范式正在重构图书馆从“知识食堂”到“智慧外卖”的转型。基于此,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程金华反思供需错位现象、服务认知落差等痛点问题,提出探索以需求定制实践、创新服务形式等设想。清华大学图书馆信息技术部副主任张书华认为,要聚焦多模态知识引擎开发,探索虚实融合的交互场景,构建更智能、开放的知识服务体系。
浙江大学信息资源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黄晨表示,未来五年是图书馆从“资源仓库”向“认知基础设施”转型的关键窗口期,应在智能体生态构建、跨模态知识工程、人文空间再造三大方向取得突破,为后技术时代预留发展接口。
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复旦大学校园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张凯认为,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基础层聚焦人工智能三大核心要素的校级平台建设;生态层打造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与人工智能代理开放平台,建立校内协同创新的统一人工智能中台;应用层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探索与实践。复旦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馆长侯力强提出,要警惕资源空心化风险,平衡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通过行业协同突破创新瓶颈,重塑图书馆核心价值,以虚实融合、人机协同赋能教育科研。
数字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不仅推动图书馆范式变革,也在重塑人文科学研究范式。针对考古学领域存在的学科知识专业化程度高、术语多义性特征突出、时空关联复杂性显著三大核心挑战,复旦大学人文社科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殷沈琴介绍其团队以《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为基准数据源,构建多维关联的考古学文化知识图谱,并整合多模态大语言模型与检索增强生成技术,探索开发了具备知识发现与智能推理功能的问答系统。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展示了人工智能在遥感分析、图像识别、数据挖掘、虚拟重建中的革命性应用。未来研究将重点推进考古语料库建设,探索科技与人文对话如何推动考古学研究范式的革新。
山东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主任苗威分析了人工智能驱动下边疆专题文献的智慧化重构路径。她以边疆文献智能处理平台为例进行了说明,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为边疆学科的知识生产范式革新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助力构建人机协同的知识服务新生态。
论坛由复旦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复旦—阿法迪共建智慧图书馆学研究中心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