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创新探索

——评《基层领导干部落实力现代化考评体系研究——以东部某省基层领导干部为视角》

2025-07-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践证明,没有有效的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宏伟的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效的落实力是实现一切目标的关键环节。杨涛博士所著的《基层领导干部落实力现代化考评体系研究——以东部某省基层领导干部为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12月版)一书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背景,从基层领导干部落实力角度为我国干部考评领域注入了新的思考维度。该书以东部某省为研究样本,系统构建了一套科学、全面、可操作的现代化考评体系,针对党中央关于“抓落实”的系列要求,为解决基层治理中“落实不力”的顽疾提供了制度建设的有益思路。

  作者在书中深度阐释了基层领导干部落实力考评体系的生成机理。该书从落实力、基层领导干部等概念着手,解析基层领导干部落实力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落实力的生成机制进行剖析,阐释落实力应是人员、制度、物资、信息等要素相互作用和经过一定的机制配置后,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中所形成的合力,创新性地将落实力分解为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落实取向度、落实态度、落实能力、落实效能。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出落实取向度是应当遵循的基本价值标准,直接决定着基层干部落实力的方向。落实态度反映的是基层干部落实力的心理支撑和精神面貌。落实能力是保质保量实现落实目标的自身能力总和。落实态度和落实能力共同构成落实力的大小。落实效能反映了落实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是落实力的作用点。这种理论分解不仅具有学术创新性,也为后续的指标设计奠定了概念基础。

  本书全面剖析了基层领导干部落实力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因。落实力的效果应包含落实主体自身方面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效度以及外部环境因素方面完成任务的机制保障。要对基层领导干部落实力进行系统、全面的测评,就必须对它的生长机制、能量来源、影响因素等进行透彻、深入的分析,并从中归纳出基层领导干部落实力的考核评价主要指标。该书以对基层担任领导职务的乡、镇、街道干部的调研统计数据为依托,分析了当前基层领导干部落实力存在的普遍问题:如落实中存在的“偏差”“温差”“落差”“时差”,考核指标体系结构维度设计得不太合理等,并分析了背后深层次成因,如作风异化、宗旨淡化、能力弱化、思维固化等。这些发现不仅具有诊断价值,更重要的是为针对性提升基层干部落实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书系统提出了基层领导干部落实力现代化考评指标体系。只有形成考核内容精准严谨、考核成效预期良好的基层领导干部落实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使基层干部落实力的考核过程更加科学规范、高效,才能够更好激发广大基层干部工作的内生动力,促使基层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职尽责,全面推动上级决策的落地生根,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该书在总结部分地区基层领导干部落实力方面考核做法中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基层领导干部落实力现代化考评体系,其中包括指标体系、方法体系和应用体系三个子系统。这个指标评价体系,遵循了大道至简的原则,简洁而不失精准,避免了有些地方考评基层干部的指标越来越繁琐,越来越面面俱到的过度考核倾向,使对基层干部落实力的考核真正地做到少而精、更管用,实现指标考核体系的有效“瘦身”和科学化转型。

  总体而言,该书在理论构建、方法创新和实践指导等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为推进干部落实力考评现代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是一部具有政治高度、视野广度和实践效度的拓新之作。

  (张耀文,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申富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张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