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生态美学的时代担当

2025-05-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中涉及的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包含着重要的生态美学论述,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阐述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思想,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这些光辉思想对当下生态美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生态美学是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时代的过程中美学学科发生的生态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赋予中国生态美学的历史使命。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确指导下,生态美学应着力从如下几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大力倡导生态审美观,建构生态审美共同体。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特定观念的引导下进行的,审美活动也受到审美观念的根本性制约。纵观古今中外的审美观念不难发现,审美观念有着鲜明的时代性。现代审美观念以高扬人类主体性为基调,崇尚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大自然中的一切无不成为人类福祉的资源,大自然本身也常被视为风景资源,被用来满足人类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需要。对自然不当的现代性审美成为破坏自然的元凶之一。生态美学强烈批判这种反生态的审美观。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引领下,生态美学倡导生态审美观,强调人类的审美活动绝不能违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生态审美要求改变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论思维,要求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存在本性,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生态伦理意识,要求人们具备基本的生态知识,要求人们考虑生态价值的优先性。这一系列要求表明,生态美学是一种强烈的规范美学,达到这些要求虽然不易,但并非不可能。能够达到这些要求的人群会形成生态审美共同体,在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改变非生态、反生态的审美观念,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审美需要是人的根本性需要,是一种重要的内驱力;而审美因素遍及人类活动各个领域,我们切不可将之视为嘲风咏月的小道而不屑一顾。
  第二,引领生态文艺创作,繁荣生态文艺。自20世纪60年代全球性生态运动兴起以来,世界各地都产生了不同形态的生态文艺。我国的生态文艺门类齐全,生态文学的成就尤其突出,先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生态文学作品,比如杨志军的中篇小说《环湖崩溃》、徐刚的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苇岸的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李松涛的诗集《拒绝末日》、华海的生态随笔集《一声鸟鸣》、杜光辉的长篇小说《哦,我的可可西里》等。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张宏森在2021年12月举行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工作报告时特别提及生态文学,首次将生态文学写入中国作家协会的工作报告,表明了国家对于生态文学的高度重视。就生态音乐而言,作曲家谭盾以现代西方音乐创作观念为参照,以中西方传统与现代音乐创作手法相结合为技术手段,在深入研究《易经》《道德经》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说为内核,大胆地从自然界提取音声素材,用水、风等自然事物创造出一系列全新的音乐语言。他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壮丽的嵩山为露天舞台,艺术家们的演奏与演出现场嵩山的自然事物诸如风声、虫语、禅钟、鸟鸣等,共同创造出和谐自然的绿色音乐。就生态美术而言,全国多家美术馆都举办过生态文明主题美术展,展出了一大批以生态审美为主题的优秀美术作品。文艺创作实践引起了评论界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中国生态批评以生态美学为理论工具,对中外生态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此同时,生态美学也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生态审美的专注,开始对艺术审美倾注热情,尝试在生态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开拓理论疆域。中国学者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提出生态艺术学建构的学术命题和学术规划,站在生态艺术观的理论高度,全面研究从现代“美的艺术”到当代“生态艺术”的发展脉络,系统推进生态音乐学、生态舞蹈学、生态戏剧学、生态美术学、生态设计学等学科的建设。简言之,生态美学及其拓展的生态艺术学,都将生态文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都从生态审美的角度揭示生态文艺的思想主题、风格特色、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必将引领我国生态文艺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陶冶公民生态情操的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绿色活力,助力我国生态文艺的繁荣。
  第三,引领城乡生态规划设计,让城市与乡村协同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二〇一三年年会的贺信中提出“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2013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8年提出“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等。这些思想都为城乡生态规划设计、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更为生态美学的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生态美学曾较多地关注生态设计和规划领域中的美学问题,努力通过反思这些实践问题为生态美学提供学术灵感和资源。然而,与自然环境不同的是,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建环境,都是对自然高度人化、强度改造的结果。改造的原则和理念直接决定着城市和乡村的形态。同时,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都是最常见的审美对象,对这些景观的观光游览构成了人们日常审美活动的主要内容。因此,城市怎么建设、乡村如何振兴,这些问题都倒逼着生态美学的理论探索。在生态美学视野中,城乡规划建设的目标是“营境以致善境”,也就是创造生态宜居、生态宜游的人居环境,让人民群众能够生态安居、生态乐居。这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型安居乐业,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
  第四,推动生态审美教育,培养生态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生态公民,其建设成功的最终标志也是生态公民的养成。现代美学针对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分裂而提出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视为拯救社会弊病的药方。我国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生态美学将生态审美教育视为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认为生态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审美观念、懂得运用生态审美方式做出生态审美判断的生态公民。由于传统非生态乃至反生态的习惯根深蒂固,生态审美教育任重道远。对此,我们不仅应该重视学校美育,而且还要重视社会美育,从学校到社会全方位展开生态审美教育。就学校生态审美教育而言,可以开设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生态美学、生态艺术等相关课程,我国不少高校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普及程度远远不够,尚需大力加强相关课程建设;就社会美育而言,可以充分利用美术馆的生态审美主题展、艺术走廊、国家公园、生态景观等公共设施,让社会公众都有机会接受生态审美教育,贯通学校和社会的生态美育,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生态美育体系。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美学的时代使命。生态美学本来就是关怀美学:关怀全球性生态危机、关怀生态危机时代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质量、关怀社会的生态转型、关怀文明的发展前景、关怀人类命运共同体。它是一种与当代社会实践高度关联的新型“实践美学”。生态美学不是象牙塔中的学问,不是与当下社会现实无关的书本知识,不是知识分子自娱自乐的智力游戏。它因生态危机而生,因生态文明建设而兴,也一定会因自觉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发展壮大。中国生态美学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不但关怀“国之大者”,即“美丽中国”建设,还要关怀“世界之大者”,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只有这样,中国生态美学建构才能获得更为强大的动力,才能使自己从成型走向成熟,为世界美学的当代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生态艺术学建构研究”(23AA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审核:李建军
  网络编辑:齐泽垚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