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白乐
5月的莫斯科,绿意盎然,生机勃勃。5月7—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以此为契机,两国元首迎来今年的首次面对面会晤,引领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向新阶段。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以史为鉴,汲取智慧。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局势变乱交织背景下,中俄睦邻友好的大国相处之道,树立了合作共赢的典范,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一次卓有成效的元首外交
两国元首的每一次相聚,都是中俄关系前行的新起点。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鲍里斯·古谢列托夫(Boris Guseletov)表示:“80年前,作为二战的亚洲和欧洲两个主战场,双方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中俄决心共同反对任何歪曲历史的行径,以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显得尤为重要。”
俄罗斯科学院普里马科夫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亚历山大·罗曼诺夫(Alexander Lomanov)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元首外交在中俄关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两国领导人珍视每一次会晤机会,并就共同关心的战略性问题进行深入交流。这些内容涵盖中俄关于二战历史问题的看法、中俄双边关系、未来国际秩序走向。中俄两国领导人之间充满信任的互动与卓有成效的沟通,为中俄各界人士,包括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和文化界人士,发挥了示范性作用。
“两国领导人的互动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作为世界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将共同肩负起特殊责任,为其他大国之间的交往树立良好榜样,其深厚情谊可以被效仿并扩展到全球范围内。中俄双方展现了共克时艰的能力,这种相处之道与西方联盟式的小圈子形成鲜明对比。”罗曼诺夫说。
“此访的特殊时间节点尤为值得关注,可以被视为中国与俄罗斯在审视二战历史的基础上,齐心协力迈向未来的标志。”古谢列托夫表示,过去,两国都曾经拥有抗击法西斯主义的岁月。如今,两国彰显出对维护二战后建立的多边合作国际秩序的愿景与承诺。
弘扬正确二战史观
80年前,中俄两国人民付出巨大牺牲,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胜利的丰碑镌刻着中俄的共同记忆。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为契机,双方坚持并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双方共同捍卫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二战历史,并携手维护战后国际秩序。这种一致的价值观,使得中俄情谊具有不竭动力。”谈及此,罗曼诺夫深有感触。他表示,两国殚精竭虑,开辟出一条国际“生命线”,为支援彼此反法西斯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危难关头,双方通过战略物资输送等方式,向彼此伸出友好之手。
罗曼诺夫补充道,当法西斯主义的威胁迫使各国搁置分歧、转向携手合作时,世界见证了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前所未有的时刻。联合国作为二战的产物,由此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在可预见的未来,没有其他任何机构可以取代联合国。“在会晤期间,两国明确表示,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罗曼诺夫说。
古谢列托夫从世界史角度阐述道,二战结束前后,国际社会作出的最重要决定就是成立联合国。中国和苏联率先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这也奠定了后来中俄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地位。苏联以数以千万的牺牲捍卫了和平与自由,书写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的光辉篇章。中国人民亦英勇作战,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我们将永远铭记胜利的荣耀时刻。中俄两国为开辟人类共同未来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值得高度赞赏。
谈及西方学界出现的“忽视中国说”“西方中心说”等错误二战史观,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张弘对记者表示,这些观念与叙事根植于以冷战思维为特征的错误历史观,反映出西方维护全球主导地位的意图。历史修正主义不仅破坏了正确的历史观,还侵蚀了国际多边机制规则的合法性。冷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奉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以人权和民主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干涉和阻挠“全球南方”国家发展进程。个别大国痴迷于本国优先,为维护单极霸权地位,不惜挑动制造对抗和“脱钩”。近年来,一些大国集结盟友,高筑保护主义壁垒、肆意“退群毁约”,不仅影响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也导致国际纷争层出不穷。这使得一个本应以多边主义为特征的国际秩序遭到破坏。
罗曼诺夫表示:“今天的美国已经忘记或有意忽视苏联曾经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主义中的作用。西方寻求维持霸权,并对二战历史进行任意解释。”
然而,历史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公平与正义不会被忘记。“在国际形势变幻的背景之下,中国和俄罗斯选择回望历史、着眼未来,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并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捍卫多边主义的国际机制。这是民心所向,也是时代潮流所需。”张弘说。
珍藏患难与共的记忆
会晤期间,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关于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为下阶段中俄关系发展作出新的指引。双方持续拓展务实合作,在经贸、科技等多领域开花结果,携手迈向更美好未来。此份文件被认为内容丰富、亮点纷呈。
谈及此,古谢列托夫颇为赞同。他分析,此次会晤向外界释放出的信号,涉及在安全和经济合作领域加强双边伙伴关系的心声,对两国而言都至关重要。能源、技术和其他基础设施成为会晤讨论的重点之一,表明双方希望实现外交往来多样化,并尽量减少外部因素的干扰。双方也将加强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平台的密切协调和配合,持续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在世界面临多重地缘政治挑战和不确定性的今天,中俄作为世界瞩目的全球性大国,加强双边关系对维护国际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古谢列托夫表示,这一关系纽带可以被看作对西方主导的单极世界的回应。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关税战、贸易战,以及不稳定的国际经济形势,中俄之间的经济合作可以作为一种良性的机制,助力构建一个更富韧性、能够承受外部压力的国际经济合作框架。
“两国意识到,必须保持应有的公平正义和不可侵犯性。这种基于多边主义、共同政策和相互尊重原则的合作尤为宝贵。”古谢列托夫说。
“人们可以观察到,中俄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稳定。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越来越表现出战略合作方面的不确定性,外交政策的重点经常发生出乎意料的变化,导致国际关系的不可预测性增加。”罗曼诺夫表示,在当今世界对国际合作有效性期待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中俄友谊的持久与真诚造福了两国人民,也大大提高了双方作为可靠伙伴在“全球南方”国家心目中的信誉。
张弘表示,近来国际时局风云变幻,地缘危机此起彼伏。与此同时,冷战后国际力量格局开始深度变化,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幅上升,以美国为首的七国集团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全球南方”国家力量的崛起,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发出响亮的时代强音。中国和俄罗斯不断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公平化,为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发声,争取话语权,这种不懈努力值得赞赏。
胜利是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不容篡改。“在和平依然脆弱的今天,人们深切缅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英雄,并将这种载入史册的记忆保存和传承,是一件颇具意义的事情。俄罗斯尊重中国的历史记忆,中国也尊重俄罗斯的历史记忆。难能可贵的是,两国在珍惜各自国家关于二战历史的同时,也努力珍藏在共同抗击法西斯主义岁月中相互扶持、患难与共的记忆。”罗曼诺夫这样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