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认知语义学本土化创新

2025-05-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开封讯 (记者张清俐 通讯员陈晶晶)5月10—11日,“第七届认知语义学国际研讨会”在开封举行。200余位国内外学者围绕“跨学科视野下语言与认知研究”主题展开研讨,展现出认知语义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教授伦纳德·泰尔米是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语言各层级单位组合中的内在一致性,揭示了语言结构组合的普遍规律。

  英国语言学家约翰·奥斯汀的施为句理论,被认为是20世纪语言哲学和语用学的重要突破。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牛保义结合中国“事”哲学思想,基于“言出于事,因事而言”的核心命题,建构了对施为句的新的阐释框架。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严辰松系统考察了汉语动结式述谓结构中动词的语义搭配关系,为汉语典型句式的认知语义分析提供了类型学参照。

  研究者通过系统观察、变量控制和数据量化,为语言现象的描述、解释与理论构建提供实证支持。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辉通过眼动追踪实验,探讨了汉语双及物构式的理解与隐性方向心智模拟之间的关联性,为构式语法与具身认知理论的融合提供了实证依据。

  在认知语言学中,“宏事件”是一个重要概念,用于分析人类如何通过认知机制将多个相关子事件整合为一个整体事件,并通过语言进行编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福印基于复合趋向补语“过来”的宏事件历时研究,提出趋向补语家族的单向演化假说,展现了认知语义学本土化创新的新进展。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大然从状态变化类和运动类两类宏事件的形成过程,考察语言生成机制的演化规律,提出“方式融合机制”使单一事件向宏事件整合成为可能。

  语言结构(形式)与概念内容(意义)之间的认知关联机制,一直是认知语言学关注的核心议题。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张克定论证了构式形式与意义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及其动态匹配的认知机制,深化了对语言形式—意义接口问题的理解。

  西班牙拉里奥哈大学教授弗朗西斯科·伊巴涅斯阐释了“低调陈述”的跨域映射理论,认为非对称性映射揭示了低调陈述不同于其他修辞现象的认知本质。瑞士纳沙泰尔大学教授马丁·休伯特则将认知语言学中的力动态理论的解释范围从词汇层面拓展至句法层面,构建了词汇—句法统一的力动态分析框架。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陈静(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