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2025-05-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九年来,我国经济学界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开展了持续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国经济学界举办了大量研讨会和学术论坛,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大量学术期刊围绕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设立了重点选题和栏目,积极引导学术界开展深入研究;为推动中国特色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我国学者就提炼标识性概念、形成原创性理论,产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经济学论文、专著与教材。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经济学界将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中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立足本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因此,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必然要求立足本土、坚持民族性,围绕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始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是要深入总结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创新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和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创新,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发展成就来自这些实践创新,这些实践创新经验正是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事实依据、材料来源和实践基础。必须重视从这些实践创新中提炼标识性概念,开展学理化阐释,形成原创性理论,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二是以“两个结合”重要论述为方法论。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经济治理、财政、商业、金融、生态、消费等方面的思想精华,从中国古代、近现代经济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经济思想中吸收养分。

  三是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此,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主导和主线,坚持主体性、原创性,把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产生的知识成果逐步升华、演绎、归纳,进而构成既体现学科发展规律,又独具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同时,还要从我国高质量发展实践中总结提炼出具有一般性的规律性认识,围绕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学说,指导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高质量发展。

  面向世界

  坚持世界性要求在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面向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寻发展道路提供重要借鉴。

  一是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时代变革为观照。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引发了一系列世界性的经济问题,同样也是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深入回答的问题。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学界要主动关注、分析这些新问题、新命题,更加积极地进行方法论与理论创新,基于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范畴,尝试构建能回答世界之问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二是要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和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借鉴、消化、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的这些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有益知识体系、研究方法、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能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参考和养分,也有助于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理论开展对话、交流。

  三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寻发展道路提供重要借鉴。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对自身发展经验展开理论总结的过程。比如,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一些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能为它们提供经验借鉴。因此,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而形成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发展更具启发性和指导性,能为后者探寻新的发展道路提供生动借鉴,更加凸显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世界性。

  两相统一

  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不是孤立地坚持民族性或是坚持世界性,而是要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换言之,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处理好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关系,民族性要求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特殊性,世界性要求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一般性。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关键,在于推进理论创新。要基于中国的独特经验,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并主动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如针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等新兴领域的新问题,加快建立原创性分析框架,提炼、升华中国经验,用中国的理论提出中国的方案,增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力和世界影响力。

  总而言之,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实现中国内容与世界内容的有机统一,中国意义与世界意义的有机统一,既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情况,又能体现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既要为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又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思想借鉴,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系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审核:李建军

  责任编辑:问严锴 郭飞 项江涛

  网络编辑:张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问严锴 郭飞 项江涛(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