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自主知识体系

2025-05-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这为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提供了方向。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关系学科亟须立足“两个结合”,突破西方理论范式束缚,构建兼具主体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的国际关系学自主知识体系。

  把握国际关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特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术界共同努力。构建国际关系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正确把握时代特质,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应当对国际形势和重大国际议题给予中国判断和中国阐释。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以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展示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指明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国际关系研究可以对中国的成功经验及其之于世界的重要影响进行理论阐述,包括中国式现代化对国际关系有哪些新影响和新意义、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推动国家间对话与合作中有何种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现代政治文明理念与实践的推动价值是什么,上述问题都需要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给予充分、合理、有力的阐释。

  第二,必须祛除长期以来过多依赖西方理论、热衷于西方叙事和西方思维框架的痼疾。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中心论”,国际关系研究也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中国历史与文化相结合,从改革、发展与对外交往的实践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思想理论,创建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理论和中国叙事,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此外,国际关系研究应当重视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如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对国际关系研究以及国际秩序的影响等,基于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对这些重大问题提出有系统理论支撑且具有更大说服力的中国解释。

  第三,应当立足时代、放眼世界,服务于全人类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有待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提出更完善、更有针对性的逻辑阐述和解决方案。此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为国际关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人类发展,具有国际使命。

  构建国际关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路径。习近平外交思想创造性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突破了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的零和博弈思维,将中国“和合共生”理念融入理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全人类共同价值出发,系统回答了“构建何种国际秩序”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外交思想博大精深,是我们构建国际关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知识源泉和理论遵循。

  第一,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获得智慧与力量。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要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和中国外交史给予高度重视,对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深入分析,着重探讨百年变局与国际共产主义的未来、百年变局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与国际格局演变、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问题,将之作为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重要切入点。

  第二,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中提炼有益经验。中国外交不断进行创新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外交实践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体现出明确的价值导向。它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与追求,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它强调公平正义、公正合理、依法治国、依法治世,并据此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精神层面的支撑。在“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感召下,中国外交体现出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历史上我们曾对人类作出过重要贡献,未来还将再次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基于理论探索和自身实践不断创新,具有独特性和现实操作性,同时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认同和响应。

  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自主知识体系,应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成果中进一步提炼、挖掘,在强调中国绝不输出自己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的同时,充分展现向他国提供发展经验的态度和意愿,使“中国式引领”“中国式带动”“中国式发展”惠及全球。

  第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取之不尽的营养。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性、全局观、系统观、辩证观对中国方案的形成发挥着思维引导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体现出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智慧和谋略。我们深刻把握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推动完善良性互动以及相互塑造,强调面对共同威胁、基于共同价值、承担共同责任,这就有了共商共建共享,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基础。

  当前,国际关系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因“堵”而起,贸易保护主义是堵、封锁制裁是堵、单边主义是堵,联盟政治更是堵。中国传统医学不仅强调疏通,还主张利用系统思维,通过经络中的联通效应打通另一处关节点,解除此处淤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国际社会的“任督二脉”,互联互通才能形成一通百通、四面开花的局面。我们提出“道路、设施、贸易、资金、人员”五通,强调互联互通,这正是新兴国家与传统守成国家在通与堵的问题上鲜明的政策分野。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着力倡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和合、多元文化共存的优秀理念,加强对中国古典战略中势、道、兵法的研究,并将其与新时代战略理论相结合,推动理论创新,强化战略研判和战略能力建设水平。

  (作者系外交学院院长、教授)

  审核:李建军

  责任编辑:刘翔英 程纪豪 汪书丞

  网络编辑:张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翔英 程纪豪 汪书丞(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