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交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经验

2025-05-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记者 张清俐

  今年是全国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10周年,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20周年。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5月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色学科建设与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暨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战略咨询会在济南举行。来自全国马克思主义学科领域的学者深入交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经验,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核心使命、关键路径与创新方向展开深入研讨。

  筑牢学科发展根基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前沿阵地和坚定青年理想信念的关键平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铸魂育人融入学科建设全过程,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根铸魂。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张雷声、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等学者一致认为,立德树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根本任务,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与智库建设必须统一于这一核心目标。张雷声提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导,以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为支撑,构建“一体两翼”的学科发展格局;艾四林强调,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应从“重点”迈向“标杆”,在学科定位上突出引领性,将思政课建设成效纳入学科评估体系,以高质量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人才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树荫建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两大一级学科,二者应齐头并进,同时应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将大纲、讲义、案例等多种形态纳入教材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培养既精通科研又擅长教学的人才,尤其要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推进学科内涵式发展

  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全国最大学科”的新态势,如何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成为研讨焦点。与会学者围绕学科体系优化、基础理论深耕、交叉融合创新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辛向阳提出,需重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深化基础理论课题研究,同时加强世界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为学科发展夯实理论根基。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钟明华提出“发展自觉与战略自觉”理念,强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需明确“立德树人”主体目标,推动学科建设与思政课建设双向赋能;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以“优、特、强”为关键词,建议优化内部机制、建强优势领域、打造学科特色,在政党研究、党建理论等方向形成核心竞争力;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肖贵清认为需要发挥学术团队的引领凝聚作用,做出更多具有标识性的研究成果。

  武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佘双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需要有宏大视野,更好地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现学科的优势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并最终落脚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科发展更接地气。

  在人才培养与机制创新上,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武东生提出,人才培养与机制创新应具有社会服务的现实效能,主动担当起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优秀人才的主体责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万美容建议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向布局,通过搭建中青年学者交流平台、提供专项研究支持等方式,培育学科中坚力量。兰州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先春提出“常态化、长效化”发展战略,建议优化教学科研资源配置,推进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从顶层设计上破解“教学与科研平衡”难题。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秀玲强调“守正创新”,主张结合地域实践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通过有组织科研激发中青年教师内生动力,打造特色研究团队。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面临学科交叉融合、地域特色彰显、青年人才培养等新课题,与会学者从多维视角提出创新路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熙国认为,帮助青年教师发展进步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抓手,教师队伍需要主动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规律和思政课建设要求的主体自觉性,尽快实现研究转型与发展转型。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国希提出,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色与优势,注重学科传承与地域特色,推动学科深度融合与协同,形成政党治理、国家治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凝聚政党价值观,促进党史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的深度交融,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佑新则提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互促互融”,以协同研究破解现实问题,增强学科服务实践的能力。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向军表示,既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抢占学术制高点,又要直面社会现实问题,以学科优势服务国家战略。艾四林、辛向阳等进一步提出,需以“两个结合”为方法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回答“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大命题中凝练学术成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真正实现“学科建设为育人服务,育人成效促学科提升”的良性循环。

  山东大学世界政党研究中心主任王韶兴认为,此次座谈会既是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十年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二十年发展的经验总结,更是对新时代学科使命的再认识、再出发。

  会议由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娟(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