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现代社会的民俗学都市研究

2025-05-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尽管已经有不少以“都市民俗学”命名的著作和研究论文,但作为民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都市民俗学还远未成熟。这不仅表现在都市民俗学缺乏真正的、专有的区别于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或领域,同时也表现为与都市民俗有关的研究尚显薄弱。因此,与其将这类关于都市民俗的研究统称为都市民俗学,毋宁称之为民俗学的都市研究更加恰当。但是,作为当代中国民俗生活的重要领域,对民俗学而言,都市确实是一个充满着无限潜力的重要领域。
  都市对于民俗学意味着什么
  现代性生活成为民俗生活的主流。都市社会是一种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工商业基础上、以现代性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中,以现代科技、商品、服务为载体的现代性生活和各种新颖时尚、丰富多彩的现代性文化成为都市生活的主流。虽然传统民俗生活仍然具有存在的空间,但并不是都市社会的主要表现形态。在这种情况下,民俗学研究都市社会,必然要关注各类现代性的都市民俗生活形态。这些立足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都市民俗生活有别于传统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民俗生活,其以现代都市生活理念为基础,以制度性、规范性和多元性为特点,构成都市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内容。当民俗生活的主要内容成为一种现代性文化主导下的生活形态,民俗学以往所关注的民俗形态,如民间文学、民间信仰、传统节日等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领域的内容需要根据都市民俗生活的实际表现进行相应的调整或变换。更为重要的是,民俗学必须要打破以往的思维惯性,努力将有别于乡村民俗生活形态的都市民俗生活的新形态,如都市民众的衣食住行、物质生产、社会交往等内容纳入研究视野。
  民俗关系的形成原则发生了重要变化。都市社会中民俗关系的形成原则与乡村社会具有明显差异。乡村社会中的民俗关系主要依靠血缘、地缘等传统纽带所结成,即使是跨村落的民俗活动,参与活动的民众也具有大致相似的生活经历,彼此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也是相似的。但是都市社会中的民俗关系则完全不同,都市社会中的民俗关系是建立在民俗主体之间的陌生和差异之上,同一个社区的邻居之间大多并不熟悉,同时社区居民之间在经济水平、文化水平、伦理道德水平、职位职务、工作内容等方面也都具有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俗关系具有单一性,人们之间在共同参加的民俗活动之外所发生的社会交往十分有限。因此,短期的、有限的交往成为许多都市民俗活动的重要特点。这一方面是由都市社会的开放性、多元性、差异性等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都市文化的多变、丰富多彩具有密切的关系。民俗学研究都市民俗生活,必然要关注不同类别的都市民俗生活得以形成的民俗机制与民俗模式,通过对各类民俗关系内在结构的分析直达都市社会的深处,从而推动都市民俗研究的不断深入。
  规范性制度主导整个社会生活。在都市生活中,依据规范性制度所建构的现代科层制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由此而形成的学校、公司、医院、政府等各类制度性组织成为都市生活的主导者,各类非制度性的小型商业体和非规范性制度产物成为规范性制度的有机补充。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生活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则,依据制度的设计才能正常进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主要是建立在这种规范性制度之上的正式关系,各类非正式关系只是一种必要的补充。这种社会形态与民俗学以往所关注的乡土社会、传统社会有所区别。在这种社会中,依据规则、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结果可控等成为人们最重要的行动逻辑,因此,人为而非天为(听天由命)成为各类社会活动最重要的控制变量。于是,各类社会活动和相关习俗是一种人为设计基础上的制度性规则的结果,市场化的按需调配成为许多社会活动的基础,以往那种传统的、根据自然禀赋所造就的一系列衣食住行、生产生活习俗大多失去了继续存在的社会基础。
  民俗学如何研究都市社会
  从时风时尚窥见民之所思。都市社会是一个新潮文化层出不穷的领域,这种新潮文化突出表现在形式多样的时风时尚上。对于时风时尚最热衷的是青少年群体,但是其他群体也会有许多不同表现形式的时风时尚。这些时风时尚总是与城市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是与城市所处的区域社会、国家以及时代联系在一起,通过对这些时风时尚变化发展的考察,我们不仅可以窥见各个群体喜好的差异,同时也可以获得对于区域、国家、时代的理解。对于民俗学来说,从个体性的“民”及其所思所虑出发,通过考察不同类别的时风时尚对于个体之“民”的意义,以及个体之“民”在城市、区域、国家、时代中的个体位置与民俗关系的差异与变迁,民俗学可以成为理解个体之“民”与整个城市、区域与国家内在联结的工具。
  从个体故事反射社会机理。民俗学是长于进行叙事研究的,从个人口述史或个体叙事到区域民俗志,从民间文学到民间信仰的仪式,对于叙事的关注成为民俗学超越都市与乡村、超越传统的重要筹码。在对现代都市社会的研究中,民俗学所积累的这种叙事研究的优势,成为在现代社会中建构自身学术合法性的重要依托。一方面,从个体故事出发,民俗学沿着以往的路径,将民俗之“民”作为其进行都市社会研究的支点,进而撬动由都市之“民”所建构的整个都市社会;另一方面,将个体故事作为研究的重点,通过“有温度的田野”,民俗学可以对都市之“民”的生活获得更多的细节化的、感受性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弥补其他学科在都市社会微观研究、都市叙事研究、都市身体实践研究等领域的不足。
  民俗学都市研究的前景是诱人的,对于整个民俗学学科来说,通过都市民俗学的研究重构民俗学的学科架构,更新民俗学的学科理论和研究范式是关系整个学科生死存亡的大事。只有走进当下的社会现实,积极地拥抱中国和世界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变化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但是,拥抱都市、拥抱现代性,对于民俗学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现代性的都市民俗在民俗学以往的学科结构和理论模式中是缺位的,以新民俗或现代性都市民俗为对象的研究难以获得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学科认同,因而就有可能沦为学者的自说自话,从而有可能最终难以实现民俗学的现代化改造。当然,对于民俗学来说,如何在正视现代性的都市民俗的同时,将传统民俗和乡村民俗全部容纳其中,建设一门超越地域、超越时代、立足于时代变迁的新型民俗学是民俗学当前和未来阶段面临的最大学科难题。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亮(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