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2025-05-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安邦之难,难在固本;治国之难,难在强基。”《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各级党组织以服务人民为目标,依托志愿精神动员党员参与志愿服务,促使党员提升政治觉悟与道德修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奉献群众,探索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模式。这些实践深度融合了党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与基层治理的实际需求,通过构建“红色引擎”,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实现了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的同频共振、深度融合。这一模式不仅有效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热情与活力,更通过组织赋能、资源赋能、机制赋能,推动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扩展了中国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党建领航:红色引擎驱动社会治理创新

  党建引领志愿服务,不仅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在全国范围内,各级党组织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党群志愿服务组织为纽带,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党群志愿服务,将党的领导深深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充分发挥党建的领航作用,形成“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一核多元”治理模式,确保基层社会治理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前行。作为党的战斗堡垒和发挥引领力量的红色引擎,基层党组织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注入了强劲动能。例如,杭州市上城区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以“服务驿站”的形式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加强了党群之间的紧密联系,构建了以党建为核心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将党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推动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全新治理格局。与此同时,以党建为引领的志愿服务培育了社会治理的新模式,开拓了新方法,探索了新路径。

  精准治理:“五制体系”提升志愿服务效能

  实现基层社会善治的核心在于“精准”。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各地以数智化信息集成、科学分析及政策匹配为基础,构建了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的“五制体系”。宁波市鄞州、北仑等区率先探索志愿服务新机制:通过成员实名制确保志愿者身份可溯,增强社会信任;推行活动申报制提升服务计划性与透明度;实施活动积分制量化服务贡献,激发参与热情;建立嘉许礼遇制表彰先进典型,营造良好氛围;创新项目互动制促进资源共享,提升服务效能。该体系充分发挥党员、“三官三师”“五老人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党建引领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在宁波经验的示范引领下,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基层治理创新模式。如广州市黄埔区开展“三官三师”进社区,组织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教师、医师等专业人士深入基层,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解、健康义诊等服务;上海市徐汇区依托“五老人员”组建“银发志愿服务队”,开展红色宣讲、社区调解、青少年教育等活动。同时,在“五制体系”的推动下,各地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品牌项目。

  协同共治:“三集模式”优化社会治理生态

  由于不同空间区域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导致群众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为切实将群众意见、需求和利益有效纳入党的决策体系,真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亟须构建以协同共治理念为核心的治理机制。这一机制倡导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治理主体开展紧密合作,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应对社会治理中的风险挑战,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基于协同治理理念,各地党组织创新构建党群志愿服务“三集模式”:集聚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形成治理合力;集结政府、社会、公众力量,构建联动网络;集成多元服务,精准对接需求,提升治理效能。这一模式优化了资源配置,增强了服务实效,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力。例如,南京市鼓楼区通过“社区治理共同体”打造“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精准满足居民需求;上海市徐汇区依托“邻里汇”平台,形成“家门口的服务体系”;广州市越秀区通过“越秀人家+越秀先锋”平台,实现服务集成与精准对接,提升治理效能。这些实践通过党建引领志愿服务,促成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的良性互动,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基层治理效能。同时,“三集模式”通过优化组织架构与工作流程,建立高效沟通协调与矛盾化解机制,消解了信息孤岛、资源分散等“合作行动困境”,弥合了“条块分割”造成的“碎片化”问题,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向开放、包容、高效方向发展,形成良好治理生态格局。

  数字驱动:智慧党建推动志愿服务创新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与日趋复杂的治理形势,全国各地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主动适应社会群体结构变化,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创新。这一过程中,各地不仅注重传统党建工作的延续,更在数智化、专业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许多地区通过嵌入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智慧党建+志愿服务”系统,例如,北京市通州区依托“党员E先锋”平台,凭借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服务需求,智能匹配资源,极大提升了服务效率。上海市浦东新区通过“先锋上海”智慧党建平台,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以智算为枢纽,实现了志愿服务的全流程管理,从需求发布、志愿者招募到服务评价,形成一个闭环系统,确保了志愿服务的高效运作。在数字赋能基础上,各地实施专业化、系统化培训计划,提升党群志愿者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党建引领志愿服务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实践。党建领航确保科学决策有力执行,精准治理推动志愿服务高效对接群众需求;协同共治促进政府、社会与公众紧密合作,数字驱动为基层治理注入持续活力。总之,通过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实现了资源整合和力量汇聚,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和强大动力,也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描绘了新的路径与图景。

  (作者系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罗浩(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