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南方”国家共谱万隆精神新篇章

2025-05-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驻雅典特派记者  杨雪
  70年前,来自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在印度尼西亚万隆聚首,共商摆脱殖民枷锁、争取民族独立的发展道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不仅见证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和衷共济,也形成了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这一精神在当时推动了“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至今依然回响在“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实践中。
  如今,面对地缘政治格局深刻变迁、全球治理体系失衡以及各国间发展权的不平等,“全球南方”国家不满足于被动适应国际秩序,而致力于主动塑造未来。从建立新型多边机制到深化南南合作再到重塑全球治理规则,“全球南方”国家正以更加自信、务实的姿态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包容的方向发展。70年后的今天,回望万隆会议,我们不仅要思考“全球南方”国家如何进一步团结合作,更要探讨“全球南方”国家如何引领变革。
  建立更具代表性的规范与标准
  印度发展中国家研究和信息系统机构总干事萨钦·查图维迪(Sachin Chaturvedi)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秩序中应发挥更加积极且不可或缺的作用。各国应努力避免政治议题的过度化、矛盾的激化以及极端情况下冲突的升级。他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不少“全球南方”国家经济曾遭受破坏的原因与外部因素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人们也不能忽视另一个重要现实:“全球南方”国家普遍拥有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这些年轻人往往容易受到外部势力误导和操控企图的干扰。对此,“全球南方”国家应当团结一致,在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发展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从而有效应对虚假信息和误导性叙事的传播。
  查图维迪提出,二战结束后形成的国际秩序为“全球南方”国家留下了一个既定的经济与金融体系,这一体系在框架设计和规则制定过程中鲜少考虑到“全球南方”国家的实际利益。即便这一点在当时可能尚未被视为“不道德”,如今西方主导的规则体系对“全球南方”国家的不公平、不平等与规则的选择性适用,使非西方世界的失望进一步增加。进入21世纪,一些“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及持续发展不仅打破了以往的发展迷思,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注入了信心和希望。
  “长期以来,‘全球南方’国家一直站在推动国际组织和全球机构改革的最前沿。由于改革步伐迟缓,‘全球南方’国家开始选择以更具包容性的方式探索新路径,自主建立相关机构。这些机构的创立是成员国间深入探讨和发挥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各种正式与非正式机制,‘全球南方’国家正不断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与演变,建立起更具代表性的规范与标准。”查图维迪说道。
  有学者认为,当今世界正经历从旧有模式向更加民主和多极化的全球治理模式的转型,难以依靠大国单方面维护全球稳定。在这一进程中,中小国家正发挥愈加关键的作用。作为独立自主精神的象征,万隆会议提出的原则至今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些“全球南方”国家在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兼具经济活力与政治动能,积极倡导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对话,在“全球南方”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改革全球治理体系、增强这些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势在必行。
  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讨论全球发展范式转型时,查图维迪提到,“全球南方”国家应主动总结自身发展经验,提炼出适合自身条件的新型发展路径。这种新范式不仅要关注碳足迹等问题,还应依托本地优势推动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源密集型模式的现代化道路。
  查图维迪认为,“全球南方”国家应当在全球治理特别是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发挥更大作用。例如,近年来,由“全球南方”国家发起的能源国际组织旨在促进清洁能源的更大规模使用,以降低成本、保障能源安全、推动向清洁能源的转型并助力应对气候变化。由“全球南方”国家提出的合作倡议也提供了重要平台,致力于发展理念的交流、循证政策的制定以及“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互学互鉴,促成集体行动的有效落实。
  长期以来,“全球南方”国家始终倡导以团结为核心的合作理念,强调平等、包容、相互尊重和需求导向,这也是南南合作的核心价值所在。有别于传统的援助模式,南南合作项目从合作伙伴国的真实需求出发。查图维迪表示,“全球南方”国家已达成广泛共识:发展合作不仅需要优惠贷款和赠款,更需要吸纳适用技术、开展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人才培训、建立有利于“全球南方”国家发展的贸易生态系统。因此,他呼吁在国际发展合作实践中融入理念创新,以更全面地回应“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诉求。
  此外,查图维迪强调,任何发展方案的推广都应注重本地化,避免“一刀切”式的干预逻辑。全球发展应被视为一个协同与合作的过程,而非南北对立或东西方竞争。
  “全球南方”国家
  应坚定捍卫自身安全
  在全球治理的复杂背景下,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对于“全球南方”国家而言,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事务中的关键议题。
  查图维迪分析称,“全球南方”国家的安全问题通常与发展问题交织在一起,因而需要以全面的方式去应对,其中包括推进减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寻求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对策。在发展与国际关系领域的学术研究中,传统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二者被认为具有双向因果关系,能够互相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全球南方”国家正积极参与传统安全领域中的发展事务。在他看来,过去,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全球南方”国家往往更专注于发展问题,而安全问题更多由“全球北方”国家主导。然而,“全球北方”国家的军工复合体、安全产业及其衍生的安全生态体系,实际上对“全球南方”国家造成了更多危害而非有利于提供真正的安全保障。正如在发展问题上需要自立,“全球南方”国家在安全问题上也应当对自己负责。
  查图维迪说:“‘全球南方’国家所面临的独特安全挑战,只有‘全球南方’国家自己才能最深刻地理解,因此,应对方案也应当来自‘全球南方’国家。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全球南方’国家越来越积极地要求在国际安全议题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并推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以更好地反映这些国家的利益。”
  “全球南方”国家
  应共同维护多边主义
  随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南方”国家不仅面临全球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还在全球性议题中缺乏足够的话语权。这使得“全球南方”国家愈发关注如何捍卫自身利益并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以适应时代变迁和多极化趋势的要求。
  查图维迪认为,当前“全球南方”国家需要建立能够承载其共同愿景和期望的机构,以更好地塑造“全球南方”国家的全球治理理念。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应被置于这一视角下进一步研究,以探讨其在概念化和运行层面与世界银行的差异。
  此外,在当今时代,国际组织和多边机构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这是因为许多全球性挑战的应对有赖于国际社会以协同的方式采取行动。与此同时,应当对多边机构进行改革以反映当前的世界格局,而不能停滞在一个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旧时代。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全球南方”国家的更广泛参与对于确保多边决策的合法性和认可度至关重要。
  在决策过程中引入多样化的声音和观点,是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社会不平等等全球紧迫问题的关键,这些问题都需要协调一致的国际行动加以应对。而一个封闭、僵化、缺乏协商的决策体系显然不符合人们对多边机构应有运行方式的期待,查图维迪表示。
  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亚洲与非洲研究系副教授叶卡捷琳娜·科尔杜诺娃(Ekaterina Koldunova)表示,尽管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万隆会议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代表了曾长期在国际舞台上被忽视的国家及其人民的声音。万隆会议的与会者不仅就历史问题和殖民主义问题达成共识,更向国际社会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理想的国际秩序的主张。她认为,万隆精神对于在今天如何促成国家间的集体行动仍然具有启示意义,这一过程不仅需要保证大国间的和平共处,也需要倾听中小国家的声音,在逐步确立互动机制制度化架构的同时承认合作伙伴之间的内在多样性。在她看来,在当前的世界格局中,“金砖+”这一合作模式充分彰显了多边主义的原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陈禹同(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