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2025-05-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记者  朱羿
  4月26—27日,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兰州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的300余位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和青年学者汇聚一堂,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当代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是双向互动的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君如表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改造中国的历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是双向互动的。兰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勇平认为,马克思主义以其强大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进一步激活中华文明,回应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挑战,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提供科学理论和有效对策;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创新发展提供鲜活的素材和案例,使其在应对现实复杂问题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表示,“两个结合”反映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认识的不断深化。
  中国式现代化证明马克思主义行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行。
  一个国家的优势从根本上是制度优势,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是制度竞争。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表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个奇迹,既有我国政治制度的引领和组织优势,也有经济制度的推进和激励优势。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是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的系统性整合、自主性建构和系统性创新,构建起与之相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党。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史党建研究中心主任王庭大表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是矢志不渝“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组织体系、教育体系、监管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建设,以五大体系协同发力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建设落地见效、常态践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吴阳松称,中国共产党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要始终聚焦如何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努力克服“本领恐慌”,更好应对“四大考验”,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认为,中国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行之有效又可资借鉴的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与会专家认为,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对于研究破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意义重大。西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黄蓉生表示,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牵引,努力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平台打造、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强化思政课程引领、聚焦平台引领和师资队伍引领,着力培育和提升思政引领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养合格人才和接班人。
  对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兰州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先春认为,要以党的中心任务为聚焦点,系统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范式。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就是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通过系统研究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揭示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概念、理论框架和话语表达。
  齐齐哈尔大学校长郝文斌称,伟大时代为理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现实命题,我们要立足中国实践,坚持守正创新,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广泛开展系统性学理性研究,努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青年学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生力军,肩负着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时代重任。李君如谈到,广大青年学者承担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的重任,要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历史变革和发展进步中的主体作用,始终坚持“两个结合”,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文明的关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杨勇平寄语青年学者,要深耕经典,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学习中筑牢信仰根基;要关注现实,在学用结合中拓展理论价值;要勇于创新,在时代潮流中彰显使命担当。
  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指导,联合全国9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媒体单位主办,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崔园园(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