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楠 张清俐 通讯员 张湘东
4月30日,为了进一步促进中非经贸合作,加强中非文化认同,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由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指导,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和河海大学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非经贸合作与文化认同国际研讨会”在浙江绍兴举行。与会学者从国际关系、经贸、文化等角度,对中非合作发展成效与未来前景等前沿议题展开研讨。
中国非洲学研究与“全球南方”
研究紧密结合
当前,包括刚果(布)、刚果(金)、肯尼亚、卢旺达、苏丹、南苏丹、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安哥拉、布隆迪和中非共和国12个国家的非洲大湖区已经成为中非经贸往来的热土。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表示,中国和非洲大湖区国家同心同向、守望相助,双方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中非经贸合作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他认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中非双方应加强顶层设计,联合制订中非经贸合作中长期规划,共同谋划有利于中非经贸合作深层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校长葛金玲提出,多年来,中非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往频繁,成果丰硕。面对当今世界诸多不确定性,要继续巩固中非友谊,加强文明互鉴,进一步拉紧中非人民的感情纽带,构建中非贸易合作的新格局。中国驻摩洛哥前大使孙树忠结合全球局势提出,中非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合作已被注入了新的使命,追求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非双方共同的诉求和加强合作的目标。
中国非洲学研究正在与“全球南方”研究紧密结合。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王战介绍了“全球南方”的发展阶段,考察了“全球南方”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全球南方”国家的核心特征是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追求公平国际秩序以及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它们通过合作机制推动国际体系改革。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南方”的一员,发展历史和所要实现的目标与“全球南方”国家相一致。
世界大变局伴生着不确定性,在新旧力量和大国格局改变带来震荡与调整的形势下,“全球南方”国家有望构建起南南合作新范式,在全球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认为,“全球南方”必须加强经贸合作,展现团结的力量,发出共同的声音,通过构建更加紧密的“全球南方”命运共同体来把握大变局中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定位与战略主动权。
中非合作在多领域深入展开
文化是中非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底色。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敏呼吁,共同推动语言共生、叙事共情与南南平台协作,将中非文化合作置于“全球南方”整体框架下思考。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成富认为,应在“全球南方”理念下重新审视西方殖民历史,揭露西方殖民话语的意识形态本质,解构其建构的偏见性历史记忆,为打破西方中心主义叙事、重构平等的全球认知体系提供学理依据。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与南方国家合作的宏大命题中,非洲文学研究是重要切入点。
中非合作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研究员楼一平介绍了他在非洲帮助当地人民修复生态系统的工作,这一工作旨在为非洲可持续发展提供具体的指导和示范,帮助非洲大湖区国家实施生态恢复行动。
罗林认为,数字经济合作成为中非合作重要内容。中国依据《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及中非合作“九项工程”中的“数字创新工程”,助力非洲实施数字经济项目,推动非洲大湖区国家经济转型,众多非洲中小企业从中获益。
布隆迪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克莱蒙·比吉里马纳(Clément Bigirimana)认为,中非经贸合作的深化推动了非洲大陆的青年人积极学习中文,努力开拓视野,这为非洲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