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区域国别研究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2025-05-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记者  张清俐 实习生 刘开泰
  4月29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与区域关系建构”论坛在郑州举行。会议期间,郑州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成立。与会学者围绕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与区域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区域国别研究应服务
  国家重大战略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区域国别研究凭借多学科交叉融合、跨领域综合研究的独特优势,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和国际社会互信共建贡献重要力量。郑州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表示,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性凸显,成为国家战略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支撑点。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应突出战略导向,推动学科优化和学术创新,助力国家国际传播能力与软实力建设。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与区域关系建构日益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力量,区域国别研究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原院长杨洁勉认为,区域国别研究应顺应全球变局和国家战略需求,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全球治理、深化文明对话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区域国别学以其学科优势,能够服务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院长杨明星认为,未来要加强外交话语的区域国别研究,与“全球南方”国家一道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尽快把中国建设成为全球性话语强国。
  多维探讨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探索和推进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和范式转换,是摆在区域国别学研究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河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加民表示,区域国别学研究应加强跨学科整合,依托高水平研究机构与多元研究领域,致力于构建具有传播力与认同度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交流的有效性与文化传播的清晰度。
  东南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启龙认为,区域国别学研究未来应积极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在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高晓玲看来,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文本数据化与跨文化研究的智能化,拓展学术边界。在人才培养上融合语言、文学与区域国别研究,建设具有国际视野与本土关怀的复合型人才体系,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
  加强区域国别学
  人才培养与智库建设
  随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步伐的加快,区域国别学研究人才需求日益迫切,需要积极探索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路径,为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谈到区域国别学学科人才工作时,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林敏洁建议,要通过聚焦学科发展、聚合活力释放、聚集资源要素和聚力思政领航,实现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深度融合,全面推动区域国别学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湘潭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胡强认为,当今知识生产模式正经历着从传统“象牙塔式”、市场参与式向“多主体协同”的第三模式转变。区域国别研究只有真正深入一线、让公众成为知识共建的主体,才能实现学术的合法性、有效性与持续价值。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姜锋提出,外语学科在培养区域国别学研究者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亟须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黑龙江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吴承义表示,做好智库研究有助于区域国别学发挥学科优势,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智库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注重路径选择与团队合作,有意识地进行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训练,同时注重实践和评价驱动。
  论坛由郑州大学主办,郑州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和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崔园园(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