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绿皮书(2024—2025)》发布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

2025-05-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4月30日,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暨《农村绿皮书(2024—2025)》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志敏,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盛来运出席发布会并致辞。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赵志敏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当前,美国在全球挑起关税战、贸易战,国际环境复杂严峻,我国发展面临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坚持用大历史观把握“三农”工作的时代方位,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谋划“三农”研究重点,从防范风险挑战中找准因应之策,以高质量研究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强国建设。
  赵志敏指出,我国“三农”研究必须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旗帜和灵魂,建立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学科基础理论体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要坚持“两个结合”,深入挖掘中华农耕文明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努力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概念、原理、命题,加快构建中国“三农”研究自主知识体系;要立足中国大地,深入田野、扎根一线,加强跟踪调研,掌握一手信息,不断提升“三农”研究服务党中央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开门治学”,团结凝聚全国“三农”研究力量,打造“三农”研究高端平台,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社科智慧和力量。
  盛来运表示,要拓宽国际视野,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正处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深度互嵌的新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依据国情,更要放眼世界;既要依托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也要增强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当前,全球农业正在面临单边主义冲击、供应链重构、极端气候频发等挑战。随着我国农业贸易与国际市场关系日益紧密,国际格局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美国滥施关税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也给全球农业发展、农业产业链稳定带来巨大挑战。面对国际形势新变化,我们必须着眼于全球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建设,加快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统筹好开放与保护的关系,筑牢国内粮食安全基础,在国际变局中把握战略主动。
《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4—2025)》发布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此次发布的《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4—2025)》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共同组织编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总报告、专题篇、热点篇三个部分,重点分析2024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运行特点、市场状况和重要进展,预测2025年发展趋势和主要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或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探讨。
  绿皮书指出,2024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粮食总产量达70649.9万吨,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农产品贸易逆差缩小,大豆、大麦、高粱等进口较快增长;农产品和食品价格发生结构性变动,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总体稳中有降;涉农产业蓬勃发展,助力农村市场消费活力释放;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收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稳步增长;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全要素配置效率持续提升。
  绿皮书预计,2025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将保持稳定发展。粮食继续稳产丰收,粮食产量可达到7亿吨左右。畜牧业保持稳定向好发展,预计生猪出栏量小幅下降,肉牛、奶牛养殖亏损情况有所缓解。农产品进口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进口总体保持低位,玉米、牛肉进口有所下降。预计重要农产品与食品价格保持基本稳定,玉米价格小幅回升,小麦、稻米价格保持稳定,猪肉价格小幅回落,牛羊肉价格企稳回升,生鲜乳价格有望在下半年触底反弹。涉农产业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动能转换阶段,涉农工业增速可达5%左右,涉农服务业市场集中度、连锁化水平有所提升。伴随农民工就业渠道拓宽,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政策落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趋势将进一步巩固。预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4万元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下降到2.30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党委书记杜志雄分别主持会议。社科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冀祥德出席发布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会研讨。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联合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