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倩
新兴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不仅驱动着政府的数字化建设,更在深层次重塑治理体系的运行机理,成为撬动国家治理能力跃迁、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早日实现的重要力量。4月27日,第二届数字政府40人论坛暨清华大学数字政府与治理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揭牌仪式上,发布《2024中国数字政府发展指数报告》《全国主要城市政务热线成熟度测评指标及测试结果》《全国数智化治理大模型创新应用研究报告》《智能数据标注产业发展观察报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马培华和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共同为研究院揭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孟天广表示,《2024中国数字政府发展指数报告》综合运用政策文本挖掘、大数据分析、定量测算等方法,围绕组织机构、制度体系、治理能力与治理效果四大维度构建指标体系,系统评估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与333个城市的数字政府发展水平,形成了具有实证基础与分层分类特征的数字政府画像。
重申数字政府建设的公共立场,重视数字与智能治理中的公共价值、伦理规范是会议讨论的一大共识。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江小涓表示,近年来,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政府在各领域的治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数字政府建设要同时注重与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相互促进,不断探索数智时代各方治理合作的新条件新目标新要求,最终实现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围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提出,数据治理既要建立可持续的运营机制,更要坚守服务公众的根本宗旨。此外,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鲍静、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统一战线教研部主任褚松燕、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分别从数字化与人的现代化、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政策以及人工智能治理中的公共价值构建等议题展开了研讨。
数字政府建设不能止于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服务和治理方式,根本在于完善行政体制、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王浦劬认为,数字政府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路径,以数字政府治理技术的创新,推动政府治理乃至国家治理制度的创新,从而达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林表示,唯有技术与组织深度融合,才能真正筑牢特大城市的安全防线,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围绕生成式大模型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与会专家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执行主任孟庆国提出,数字政府建设经历了技术驱动、数据驱动以及当下人工智能时代的模型驱动等不同发展阶段。对于生成式大模型在政务服务中的落地,要强化推进政务数据与知识管理工作,加强算力资源的统筹建设与布局,推进政务AI大模型体系与应用生态构建。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米加宁认为,随着大模型在政务服务领域的深入应用,应进一步厘清大模型应用的能力边界,构建理性、审慎、有效的大模型政务应用路径。
数字技术推动了学科交叉融合,也对传统的学科发展、学术范式带来挑战与机遇。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提出,大数据、人工智能引领学术范式改革,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组织管理体系的协同发展。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表示,数字时代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责任重大,高等院校在新时代应从人才能力培养、教育政策转型和教育模式变化等方面作出贡献。吉林大学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中心主任、行政学院教授张贤明提出,政治学学科建设要主动回应数字时代变革,注意处理好学科内容与国别场景、基础理论与现实实践、经验现象与普遍学理三组关系,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此外,天津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佟德志,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于文轩分别探讨了数字政治学的学科发展与AI对公共行政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影响。
会议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清华大学数字政府与治理研究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