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考古揭示人类命运与共

2025-04-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上海讯 (记者查建国 陈炼)4月26—27日,“‘一带一路’考古与东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会议以“丝绸之路考古在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为主题,与会专家聚焦最新考古发现与学术进展,探讨了考古何以成为理解人类文明互动、促进多元文化共生、解码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路径。此次会议也是复旦大学12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表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丝绸之路考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与世界的互动,也为当代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丝路考古揭示的不仅是古代的繁华盛景,更是人类文明多元共处、命运与共的价值理念。要继续深化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通过文化交流与学术合作,不断拓展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度与广度,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他表示,复旦大学的考古队伍还是一支“新兵”,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对考古文博学科的建设,在“一带一路”考古中作出更大贡献。

  “要以考古学的视角探寻人类文明交融的密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星灿认为,考古学不仅能够揭示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面貌,更通过具体的物证反映了东西方文明在技术、宗教、信仰、制度等方面的深度互动。在对新疆通天洞遗址、南海沉船出水文物等考古发现进行案例分析后,他表示,考古学的独特魅力在于以实物为依据,重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交流图谱,为我们理解全球化的文化互动提供重要的历史视角。他呼吁,未来的考古研究应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整合环境考古、数字考古等先进技术,深入探讨丝绸之路的跨区域交流与文化融合。

  考古工作是促进文明对话的重要纽带,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向义海提出,要继续深化丝绸之路考古合作,支持沪上考古机构与相关国家开展联合考古调查和学术研究,共同探寻文明交流的历史印记,并加强考古成果的转化利用,推动考古发现与博物馆展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让文物“活”起来,讲好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故事,更好地探索文明互鉴的历史轨迹。

  面对全球性挑战,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文明交流中寻求共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表示,当前,国际形势深刻演变,不同文明之间更需要对话与理解,考古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挖掘,更是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理解与沟通的重要工具。丝绸之路考古体现的和平、包容与共生的精神,正是当今国际社会迫切需要的价值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在丝绸之路考古和文物保护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要发挥考古学在文化对话和全球责任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加强丝绸之路考古领域的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全球文明的共同发展。

  与会专家围绕跨区域技术传播、联合考古合作经验等议题,展开了多维度、跨学科的交流对话。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文博学科不仅是人文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学者们应在丝绸之路的广阔历史舞台上,共同探寻人类文明的过去与未来,为构建更加包容、开放、共赢的世界文化格局添砖加瓦。

  会议由复旦大学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等单位联合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陈静(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