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政治思想史是理解人类文明演进与社会发展内在逻辑的钥匙,政治思想史类教材则是高校教师向学生传授经典理论和前沿研究成果的重要桥梁,是共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知识载体。3月30日,“政治思想史类教材的使用现状与编写建议座谈会”在武汉大学顺利召开。会议由高等学校政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办,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协办。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政治学教材基地研究员段德敏介绍了基地的情况和本次会议的目的,并主持了会议。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桂林表示,政治思想史类教材的发展应给予授课教师和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在编写新教材时,可选择性参考国外优秀教材样例,同时也应兼顾国内通识教育的受众群体。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高建认为,西方政治思想史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但是评价它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为中国的发展服务。教材编写者更应具备广阔的文明视野,正确评价西方政治思想的价值,从而在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产出更高水平的教材。
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学者”讲座教授、教育部政治学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杨阳表示,编写教材时应充分考虑课时安排和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本科教材要做到详略得当,以确保教师能够完成教学计划,字数最好控制在35万字以下。此外,教材编写者应以明确的逻辑主线将各部分串联起来,这就要求限制编者人数,提倡观点较为一致的作者共同承担编写任务。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张师伟表示,应强化教材编写者的责任意识,未来应建立章节署名机制,提高编者对所负责内容的敬畏感。在内容体系的编排上,建议围绕一个指导性文件编写多个版本的教材,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罗雪飞补充道,应强化中西方政治思想史教材编写团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使双方相互学习、彼此借鉴。
根据时代变化丰富教材内容一直是西方政治思想史类教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何涛认为,国内对西方教材的翻译存在经典断层的问题,有必要组织学者再翻译一套新的权威教材。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谈火生立足全球化大背景,提议在教材编写时增补比较政治理论的相关内容。一方面能丰富完善教材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则有助于中国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洞察全球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与趋势,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准方向,不断明晰中国在走向世界舞台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与肩负的使命。
在数字化浪潮下,传统教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教材形式的创新应纳入考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霍伟岸表示,电子教材具有便携、图文并茂、可整合多种资源的优势,能够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效率,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而政治思想史领域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电子教材问世。此外,针对政治思想史课程存在学分有限、课时不够的困境,他建议教师录制微型视频课。这样学生能实现个性化学习,教师也能灵活处理相关内容,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非单纯的记忆。
教学与教材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陈肖生坦言,在政治学量化趋势的影响下,学生对政治思想史的兴趣有所下降。他在本科教学中改变考核方式,不要求写学生论文,而是增加了文本阅读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阅读原著,避免死记硬背,提高了学习效果。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曹龙虎认为武大通识课“人文社科导引”为政治思想史教学提供了好的范例。该课程采取课程组集体备课的方式,从中学和西学名著中各选6本,每本书教师讲解2节课,随后安排小班分组研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黄晨补充道,教师授课应全面客观地传授知识,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多元的观点和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政治思想的学习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最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伟总结了政治思想史教材编写中的关键要点。第一,教材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避免陷入概念词汇的逻辑堆砌。第二,教材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教材应提升趣味性和可读性。
与会专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这些观点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实践应用,构建更具启发性与实用性的教材体系,推动中国特色政治学理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