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史研究室近日在京共同主办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讲坛第22讲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名家讲座第2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徐勇应邀作题为“新世纪的日本侵华史研究与史料发掘”的讲座。讲座由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高国荣主持。
讲座伊始,徐勇指出,2025年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学术回顾,可以发现新世纪以来的日本侵华史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徐勇首先阐述了日本侵华史的学术定位。日本侵华史与中国抗战史关注的是同一研究对象的两个方面。相比之下,日本侵华史更关注日本侵华战争的决策机制与体制根源。对战争的定性与反思是日本侵华史的核心关切。徐勇提到,2006年至2009年在其参与的中日历史共同研究项目中,部分日本学者曾以日本民众对侵略性质不认可、规避意识形态表述等理由回避对战争进行侵略定性。然而,在诸多学者的争论交流与不懈努力下,最终将“侵略”作为了双方共同的定性表述,有力反驳了日本右翼史观,增进了国际学界对日本侵华战争的理性认识。
随后,徐勇指出,新世纪以来,日本侵华史研究进入蓬勃发展期,不仅在军事、政治、社会、教育、文化等方面涌现了一批代表性研究,还有全时段、多领域的史料发掘成果。对于新世纪以来的日本侵华史史料成果,徐勇做出了分类介绍。第一,以某一事件、来源为中心的专题史料,如《李顿调查团档案文献集》、满铁调查资料等。第二,战争暴行与战争责任类史料,包含强制劳工、经济掠夺、“慰安妇”与南京大屠杀等。第三,军事(战史)类新发现史料数量尤为庞大,也最受学术界关注。第四,战争遗留问题史料,如钓鱼岛问题、琉球问题。这些问题与现实政治有密切联系,受到广泛关注。第五,发掘日军国家高层政策与战略决策史料,展开进一步研究。
与此同时,徐勇对今后的日本侵华史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他提醒有两个方面的倾向需要注意:一是不能在抗战研究问题上自说自话,缺少侵华史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感,忽略日方史料的存在与利用。二是大量日方原始资料的引入导致了一些盲信、偏信问题,要细心辨别史料。
在与谈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跃斌与《抗日战争研究》副编审高莹莹特别阐述了中日历史共识与日本侵华史研究的学术责任问题。他们谈到,今后进一步开展日本侵华史史料搜集,推进学术研究和扩大海内外学术交流,建立起两国共识的历史认识基础,是兼具学术与现实意义的工作。高国荣作总结发言。
(张钧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