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1月9日,“香山文化与海派文化交流活动”在上海大学举办。活动设置专家座谈会及丛书分享会,围绕香山文化与海派文化展开交流。
“香山文化与海派文化座谈会”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促进香山文化和海派文化多元共荣
在“香山文化与海派文化座谈会”开幕式致辞中,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军表示,上海的海派文化海纳百川,而作为中山、珠海、澳门等地域的香山文化源远流长,站在新起点的我们应将香山文化与海派文化的重要性并置。两地虽然风貌各异,但有着世代相传的文化根脉,亟待我们挖掘、整理和延续。历史上诸多名人,或在沪上挥洒豪情,或于香山振臂高呼,这些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仍然能够为当下的奋进注入动力。亟需将上海的创新实践和中山的前沿探索相互映照,从而启发新的思路,共同促进两地文化繁荣。此次座谈会将更好地推动海派文化与香山文化的交流互鉴。
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江提出,中山深入挖掘香山文化蕴含的无限潜能,不断增强高品质文化供给。而上海在推动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文化惠民,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等方面,有许多先行先试的好经验与好做法。香山文化和海派文化是颇具特色的两个区域文化,从粤港澳大湾区来到蓬勃发展的长三角,从伶仃洋畔来到黄浦江边,感受到了海派文化与香山文化交流互鉴的独特魅力。近代以来香山与上海在多个领域紧密合作,而如今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中地位关键,应深化香山文化与海派文化交流合作,在推动文化创新创造中共同践行文化使命,也期待两地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度交流学习。
开幕式由上海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竺剑主持。与会专家认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孕育了海派文化,包容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习俗风尚和文化理念。香山文化则扎根于岭南大地,在中西文化交融交汇的同时,还赋予了其爱国、进取、务实的精神底色。香山文化在近百年间对上海的现代化进程产生过引领作用,两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努力为两地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开拓道路,在交流互鉴中携手共进,让两地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助力两地文化交流得到持续深化
会上,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宁全和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忠向上海大学赠送了《香山文脉》丛书。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四个方面分析了上海与中山两地在历史上的密切联系。在他看来,香山与上海联系密切,体现在诸多层面。他认为,香山和上海文化紧密相连的根源在于其前沿性,因此两地的文化交流应得到持续深化。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戴鞍钢以“海派文化与香山文化的契合:互动与双赢” 为题发表主旨报告。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徐茂明从文化差序的角度分析了“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廖大伟提出香山文化曾经一度引领了上海的现代化城市发展,并分析了当中的重要因素。上海社科院办公室主任邵建研究员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了文化在香山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胡波以“开心”“开窍”“开启”为主旨对本次座谈会进行了总结。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香山文化和海派文化要做到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要在注重提升本土特色的同时,继续挖掘文化内涵、凝聚发展共识,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贡献区域文化力量,也为两地未来文化合作勾勒出更为清晰的蓝图。
主办方表示,本次香山文化与海派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汇聚了各方智慧,搭建了两地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两地在未来深入推进交流互鉴,实现合作共赢,为两地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开拓了道路。
会议由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出版社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