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喆锐 王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25年春节是第一个世界非遗中国年,泉州推出了300多场特色活动、300多场非遗戏剧演出、近百项优惠措施和暖心服务、40多条精品线路,呈现出“百花齐放、迅速铺开”的态势。
在泉州,春节的系列传统民俗活动主要围绕“过新年”与“过元宵”两个核心展开。其中,祭祀活动、“踩街”与闹花灯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项目。
福建民间文学交流中心的一名研究人员告诉笔者,祭祀文化是闽南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历史上,泉州民众从山神通远王向海神妈祖的祭拜对象转变,反映了泉州地区从河洛文化向海洋文化的过渡。除祭拜神灵外,祭祖民俗也是泉州春节的重要传统,以此表达对祖先和祖籍的双重敬意。
“踩街”,这一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源自元宵节的迎神赛会活动,历经演变,在元宵节前后数日热闹上演。形式多种多样,包含人们熟悉的彩球舞、拍胸舞以及舞龙舞狮等艺术活动在内。“踩街”与闹花灯一同将元宵节的氛围推向高潮。泉州的闹花灯习俗是由中原传入保留至今的优秀传统民俗。主要包括挂灯、送灯、观灯、点灯、游灯等等在内。有祈望人丁兴旺、迎接光明之意。
作者/供图
经笔者调研走访发现,泉州推出300多项特色活动,包括“金蛇献瑞·刺桐‘宋福’”非遗游园会、“穿越宋元奇妙游”非遗时尚秀等,涵盖了南音、木偶戏、拍胸舞等丰富多彩的100多个非遗项目,吸引了超过200万人次的线下体验,线上传播更是广泛覆盖了超过270万人次。非遗戏曲演出场场爆满,木偶剧团加演至每日13场至14场仍一票难求,春节期间票房收入超200万元。创新性地推出了“世遗+非遗+国潮”模式,如非遗时尚秀就巧妙融合了南音、南拳与现代艺术,成功吸引了近万名市民游客参与,并通过央媒直播累计触达人次超300万。越来越多的非遗元素融入春节活动中,伴随着春节热度的不断攀升,为当地非遗保护和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泉州通过沉浸式非遗体验,让国际嘉宾成为文化传播的“代言人”。例如,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保加利亚、土耳其等六国外交人员代表亲身体验了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惠安木雕等技艺,并参与制作花灯、佩戴蟳埔女“簪花围”,这些互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泉州文化的理解,还借助社交媒体上的“晒图”热潮,将泉州年俗巧妙转化为全球网友争相讨论的“视觉盛宴”。这种“体验—传播—共鸣”的链条,使非遗不再是博物馆中的展品,而是可触及的情感纽带,展现出一幅生动的“世遗泉州年”画卷。
在数智技术重塑文化传承方式的当下,泉州以“非遗春节”为试验场,通过科技赋能、跨界融合与国际传播,将传统年俗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可共享的文化新形态,开创了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泉州范式”。泉州借助数字化手段,让非遗文化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虚实共生”的创新表达。例如,开元寺通过众包3D建模技术生成高精度虚拟模型,全球用户可通过线上平台“云游”开元寺,沉浸式感受宋元海丝文化的历史肌理。这一技术还应用于顺济桥、洛阳桥等世遗点,形成“数字遗产链”,为游客提供“一键穿越千年”的交互体验。此外,AR技术的应用更让非遗“活”起来:游客扫描古城街巷二维码,即可通过手机镜头观看虚拟南音表演、提线木偶戏在现实场景中“上演”,实现“非遗即景”的沉浸式文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