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的多维进路

2024-05-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不断推进,外交工作越来越不局限于传统的大国关系和周边环境,而是精准地指向具有特殊意义的区域和国家。这就为区域国别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指引,也对区域国别学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级学科的设立,凸显了区域国别学在国家战略布局和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国内高校纷纷将区域国别学作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点,力争发掘新的学科增长点。
  以资源整合启动学科建设
  推进高校区域国别学科建设,首先在于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与专业藩篱。针对区域国别学科的交叉学科特征,区域国别学科建设需要持续、深度的学科交叉融合,着重提升区域国别研究力量和资源的整合度。根据《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下可授予经济学、法学、文学和历史学学位,充分体现了全方位的学科交叉融合理念。
  作为一门全新的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关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主干门类知识体系的融通转化,其中涉及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理念、方法、工具的交叉、碰撞、融合和联动。区域国别学既要立足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又要注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20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会,强调强化区域国别研究,建好教育系统区域国别联合研究院,为研究中心高质量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然而,囿于自身的学科专业体系,国内众多高校的学科交叉融合难度相对较大。学科壁垒不仅存在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类专业之间,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类专业与自然科学类专业进行融合时也存在资源禀赋上的限制。长期以来,区域国别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通常以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一级学科为依托,学科壁垒与专业藩篱难以打破,跨学科平台资源驱动乏力,课程体系设置“拿来主义”现象突出,导致区域国别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虽然,部分高校的区域国别研究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研究队伍规模较为庞大、研究成果丰硕,但目前仍面临着研究资源和力量整合难度大的问题。在这些高校中,区域国别研究力量和资源分散于多个学院和研究院之中,虽已设置与区域国别学科相关的研究院与研究中心,但相关研究院与研究中心的专职研究人员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加之区域国别学科的门类归属尚不明确,愈发增加了这些高校对于区域国别研究资源和力量的整合难度,对这些高校的区域国别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构成了较大制约。
  对广大高校而言,应以整合为建设思路和工作主线,从师资队伍、科研成果、智库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入手,提升区域国别研究力量和资源的整合度,为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各高校可以通过项目激励、成果奖励、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充分挖掘相关学院和研究院的研究潜能,同时组建和培育一支初具规模、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专职研究团队。在整合、统筹区域国别师资力量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国别研究成果库、专家库和资源库,夯实学科建设基础和条件。以高度整合的研究队伍、成果体系、课程建设、品牌塑造为出发点,逐步推进区域国别学科建设。
  以有组织科研做强学科建设
  有组织科研的本质特征在于广大高校超越传统的院系行政边界,有效整合优势跨学科、多学科资源,以更加灵活的组织建制形式开展目标明确的科研任务。就区域国别学科建设而言,只有在有效整合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从人才储备、机制建设、支撑保障等多方面推进有组织科研。当前,部分高校区域国别研究力量比较分散,制约了相关领域有组织科研的有效推动。研究人员主要围绕自身兴趣和擅长领域各自为战,研究成果的战略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针对上述问题,广大高校应立足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定位,强化战略性、有深度、有组织科研。一是依托科研成果系统,开展区域国别领域研究人员“画像”活动,建立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库、成果库,为开展应急委托任务做好人才和团队储备。二是通过组织专题性、引领性、时效性区域国别研究,提升时效性、针对性研究成果的定向输送和战略服务功能,建立区域国别研究突发重大热点问题快速反应机制。三是创新科研管理和服务保障模式,从课题管理、奖励激励、中心服务、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强化支撑保障,整合调动高校内区域国别研究力量,在经费和服务方面保障高质量成果转化。四是高校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加强与各级政府相关决策研究部门的对接,充分发挥政府与高校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实现政府信息资源与高校学术资源的互通有无。
  以深耕式研究做实学科建设
  提升区域国别研究的精度与深度,对特定区域和国家开展精准深入的研究,以推进区域国别深耕式研究,打造高校区域国别研究学术重镇。为实现这一目标,广大高校应建立多层次、多类别、多去向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布局,形成政策性研究、信息类研究、基础性研究兼具的区域国别成果体系。与此同时,各高校应着重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品牌。不只顾热门大国研究,不搞平铺洒水式研究,聚焦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中小国家、非通用语研究。
  要实现这一目标,广大高校应努力强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走出去”需要广大高校区域国别研究相关学科的教师和学生走出国门,有深入了解特定区域和国家社会的学习交流机会,从而加强对研究对象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了解。
  另一方面,国内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聘请客座研究员、客座教授等方式,引进师资力量与研究人员,以“引进来”的方式加强与特定区域和国家的学术交流,从而夯实区域国别深耕式研究基础。对于来华留学生培养规模较大的高校,充分发掘来自特定区域和国家留学生的潜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来华留学生毕业后若回国就业,很可能为母校推进针对相关区域和国家的研究提供较大助力。
  需要指出的是,“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非两条平行线,而是两条交叉线,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当前,从军队院校到地方高校,在“引进来”层面,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已初见成效,不少毕业生学成归国后,在当地政府与社会已具有一定影响力,为中国高校区域国别研究“走出去”和推进深耕式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走出去”同样可以反哺“引进来”,随着中国高校区域国别研究影响力在对象区域和国家的拓展,无论是国际学术交流还是来华攻读学位,势必吸引更多优秀的海外学者和青年学生积极参与。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吕佳(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