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方海:大模型等新技术对出版影响的理性审视

2024-02-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出版作为一项传播知识的产业从产生开始就受到技术的影响,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出版的发展与变革。同时,通过出版传播的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作为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完成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各种复杂任务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一定会给出版带来新的挑战,但出版人若能主动拥抱新技术,积极适应新业态,也必然会给出版带来机遇。站在大模型等新技术飞速发展的风口,出版人只有勇立时代潮头,在工具与价值、技术与理性、物化与情感之间,从长远的视觉,科学、辩证地对待并不断适应新技术给出版生态带来的深刻变化,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有灵魂、有价值的知识服务,才能保持出版的可持续发展。即“大模型等新技术+出版”是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新技术的发展贵在创新,而创新没有固定的模式,甚至要求打破既定的模式。面对大模型等新技术,出版人应该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是出版必须提供有价值的优质内容,做好知识的领航员,为读者提供实实在在的知识服务。创新是利用新技术带来的便利,为内容生产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方式方法。 

  首先,在传统出版的选题策划阶段充分利用大模型等新技术。利用大模型等新技术实施信息收集、市场分析、市场预测、推理判断,做好选题的决策,避免原来选题策划信息收集费时费力,因信息收集不全面导致预测不准或凭经验预测有偏差的问题。 

  其次,建立利于新知识传播、发现、创新的途径。要善于利用新技术发现社会热点,发现新作者、新作品,善于利用各种大数据模型对新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营销,避免传统营销不全面、营销不够精准的弊端,真正激活出版广泛传播的功能。 

  最后,充分利用大模型“大算力”“强算法”的优势。大模型是“大算力”+“强算法”相结合的产物,其算力算法方面的优势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工具,也应该是出版企业的合作者。出版人还应将大数据模型应用于图书的仓储、运输、联络经销商等经营的全过程中,为生产经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出版的本质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播。大模型等新技术通过“网络爬虫”获取实时信息,进行内容特征词抽取计算,再根据一定的格式形成的、没有注入编辑创造力和智慧的内容,缺乏思想性、情感性和创意性,出版物文化属性的保证还必须靠专业人员来把关内容,但不排除利用新技术让出版物的内容增值。另外,出版存在的根本价值应该在于广泛传播具有创新价值的知识,以推动社会的进步。类似于GPT模型应用程序创建的文本和内容,是基于广泛的知识储备,但缺乏创新性。真知灼见是无法凭网络知识获取的,专业知识源于特定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反复实践,具有创新的知识必须依靠研究者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韧劲潜心探究。出版人不能应用大模型等新技术生产“表象有余而深度不足、客观有余而价值不足、娱乐有余而理性不足”的内容,而应坚守精品化、专业化的内容生产。 

  早在2021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指出,要“瞄准人工智能”“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业只有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利用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才能够在出版强国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才能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西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