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11月5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主办,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叙事研究》编辑部、Frontiers of Narrative Studies编辑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的“第八届国际叙事学研讨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叙事学研讨会”下半场在杭州举行。本次会议为期两天,涵盖了16场主旨发言,共计16位专家就自己的研究领域分别做了主旨发言。下半场大会进行了多场主旨发言,专家学者分别作学术报告。
为当代叙事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会议主题发言嘉宾之一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傅修延教授发表了题为“人类是‘叙事人’吗?——何谓叙事、叙事何为与叙事学向何处去”的主旨发言。他认为,叙事热兴起的根源,在于今人对叙事的本质与功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叙事的主体为有伦理立场的人,叙事因此必然体现或促成某种价值观,而叙事带来的价值认同又能凝聚起分散的个人力量,形成影响社会发展的“不可思议之力”。他提出,今天的叙事学仍应保持对流行叙事的警惕。叙事学家不能脱离书斋之外生动活泼的大众叙事实践,要学会透过纷纭复杂的日常话语去把握社会脉动,叙事学在当今须博采众长方能有更好的发展。本场主旨发言由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苏晖教授主持。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龙迪勇谈及“艺术叙事学及其基本问题”,他认为伴随着“后经典叙事学”兴起的浪潮,学者们对经典叙事学的局限性以及叙事现象本身的跨学科、跨媒介特性,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类新兴媒介的出现,艺术媒介研究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地平线。在这种情况下考虑艺术叙事学的建构可谓恰当其时。建构艺术叙事学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建构艺术叙事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场主旨发言由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刘方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董小英聚焦于“人机对话的智力较量——叙事学的未来走向”,认为人类没必要产生恐慌。董小英提出,如果“得语言者得天下”,则计算机只得其皮毛。而对于叙事学本身的发展,她强调一方面应该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整合各个学派,完善各个范畴,使其成为独立的学科;另一方面需要与其他学科,如语言学、修辞学、逻辑学、心理学、符号学、哲学等融汇贯通,为最终的研究——思维方式、思维科学做好铺垫。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许德金以热奈特的文本与类文本理论为出发点,对其相关理论做出系统述评的基础上,提出“文本—类文本共生叙事”的新概念,并对其理论的内涵、文本—类文本共生叙事交流情景及其批评框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以期为当代叙事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杰出学者”、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刘茂生主持了以上两场主旨发言。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副会长、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院院长唐伟胜首先区分了物化叙述的两种基本类型,即同情讲述(sympathetic telling)与移情讲述(empathetic telling)。其次,唐伟胜认为同情讲述和移情讲述只是物化叙述的两极,两者之间还有无数叙述可能性。他以庄子《逍遥游》《梦蝶》、奥维德《变形记》、唐传奇《薛伟》、济慈《夜莺颂》、卡夫卡《变形记》、胡里奥·科塔萨《美西螈》等中外文本为例,试图阐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如何利用叙述资源来讲述物化故事。本场主旨发言由中国中外文论学会理事、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理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守义教授主持。
拓展对叙事学研究深度与广度
会议主题发言嘉宾之二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浙江省外文学会会长、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敏发表了题为“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加勒比身份叙事——以《抵达之谜》为中心”的主旨发言。并表示,虽奈保尔将《抵达之谜》视为小说,但它更是一部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自传体叙事;以这样一种主观的形式,奈保尔追溯了他与自己曾经鄙视的加勒比身份的和解路径,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记录,也是从殖民时代到后殖民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的社会象征叙事。这种和解后的加勒比身份超越了东方在西方“凝视”下的被动性和自卑性,也有别于法农所说的戴着“白面具”的“黑皮肤”人的身份,其本身具有颠覆和解放的力量。而这种和解,正是经由(自传)叙事实现的。本场主旨发言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主任陈俊松教授主持。
湖北省文艺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北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黎杨全发表了题为“从‘讲故事’到‘操控故事’:元宇宙与叙事学的转向”的主旨发言。他认为,元宇宙带来了叙事学的转向,故事情节的生成依赖于用户的操控,相比经典叙事学,呈现出从“讲故事”到“操控故事”的变化,这带来了故事的先在性与生成故事的区别。传统叙事中故事的本真性让位于元宇宙的故事生成机器。在叙事方式上,叙事的重点从叙事时间转向叙事空间。而从叙事效果来看,呈现出从传统的幻觉制造、打破沉浸到元宇宙操控性沉浸的演变。本场主旨发言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倪爱珍研究员主持。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理事、浙江工商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方英做了题为“文学空间批评”的主旨发言。她谈及人文、社科领域的“空间转向”带来了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文学空间批评是这场转向的重要维度。文学空间批评受到最重要的影响来自两方面,一是法国哲学家的空间理论,二是英美人文地理学、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和批判地理学的贡献。其问题域可归为文学与空间的关系,包括几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群落:空间与意识形态、空间与权力、空间与性别、空间与伦理、空间与存在等。文学空间批评不仅意味着新空间观、新理论、新视角、新路径,同时也为当代文学研究提出了新问题。本场主旨发言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阎伟教授主持。
研讨会闭幕式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龙迪勇主持并致大会总结发言。龙迪勇首先肯定了本次叙事学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并作以下几点发言:1)强调了中西方叙事学的结合,在发展中创新,更要构建属于中国的叙事学话语与体系;2)肯定了专家学者对于理论与文本分析紧密结合的实践;3)肯定了跨学科、跨媒介的叙事研究方向。
主办方表示,与会专家学者们的真知灼见对叙事学研究深度与广度的拓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增强了叙事学和文学研究的国际交流,更好地发挥了中国在学术、文化、意识形态和文明形态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
会议主题发言嘉宾之三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会议主题发言嘉宾之四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