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明海英)11月29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组织师生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仁山出席会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务部、法学院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以及法学院师生代表近百人参加了学习和研讨。
会上,刘仁山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涉外法制建设第十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精神。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正当其时、意义重大”,为我国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涉外法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在回顾中南大国际法学科70余年发展的艰辛历程及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主要成就后,刘仁山勉励在座全体国际法师生永葆自信、勇于作为,为中国涉外法治建设,为民族复兴大业,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高素质的涉外法治人才,在中国国际法学界做时代担当的表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徐伟功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给国际法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提出中南大国际法学科要进一步加强国际法理论研究,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涉外法治的社会工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尹生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涉外法治领域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阐释了“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内涵和外延,为涉外法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勇担重任、守正创新、更上一层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丁汉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具有高度前瞻性和全局性,为涉外法制建设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作为青年国际法人,在科研中应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既关注和我国发展有重大利益关系的现实问题,也注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资源。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投身涉外法治建设的理想抱负,也要督促学生苦练内功,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祝戈辉表示,作为一名国际法青年教师,在涉外法治理论研究中应准确认知并深刻理解国际法,对中国特色涉外法治的应然逻辑和法治愿景进行合理阐释,推动构建协同高效的涉外法治体系;在日常教学中应通过既有课程夯实学生法学理论基础,并通过增设新课等方式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梁佳欣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科研和教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路径,国际法人肩负着助力我国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重任。作为青年教师,要科研教学两手抓:一方面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做好科研,着力于涉外法治理论和实践前沿课题研究,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融通中外的涉外法治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要扩展涉外法治相关课程的开设,打造一系列理论扎实和实践动态穿插的精品课程,培育并促进学生在涉外法治领域的专业素养。
与会研究生表示,青年学子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勇担使命,敢于作为,为涉外法治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