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2023-12-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承发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阐述,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表明我们党对文化建设总体观念的深刻把握达到了新高度;对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推进守正创新的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与时偕行强文化 文化建设启新程

  随着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政治之中,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云计算等在文化领域中的普及与应用,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催生新兴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变革文化生产与消费模式的同时,社会思想文化观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新时代,新思想,新飞跃。首先表现在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愈加凸显出来,文化建设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实现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跃迁。文化关乎国本、系乎国运。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其次表现在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文化战略和文化政策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原先的狭隘眼界和狭小格局:从“思政课”到善用“大思政课”;从“历史观”到树立“大历史观”;从“宣传思想工作”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等,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观念上的突破创新。最后表现在文化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方方面面。文化行业和文化事业的性质定位,从文化系统内部结构调整到“文化+”、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等的转变,实现了从单纯思想和文化资源、辅助性社会资本建设到国家资本和核心战略资源建设的转变。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其大视野、大格局、大担当与大作为,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踵事增华促复兴 文化赋能筑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随着文化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显现了深度融合发展的文化建设方向:既有整体战略布局,又有创新战术突破;既重社会效益提升,又要与经济效益协同增长;既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又要促进双循环、增强硬实力。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始终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践行“两个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后,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使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刻揭示,对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文化基础、精神力量、宏伟目标和实践途径等进行了深邃思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建构全新文化生态体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明体达用兴文化 体用贯通增自信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建设实践中的战略要求、工作部署和实施方案,显示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这一品格不仅形成了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强大合力,而且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文明立世,文化兴邦。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突出表现为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互洽互济。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与倡导的“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相一致,也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契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兼济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知与行的辩证统一。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尊重实践、制度随行、规范发展、真抓实干,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宏阔的文化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深刻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能够、怎样能够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等等,一同构建起了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具体措施相统一的文化建设体系,成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守正创新谋发展 踔厉奋发勇担当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创新,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必然道路;展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的基本要求与突出特征;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新境界。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创新,是深刻把握文化发展大势的理论与现实遵循;是新文化理念最突出的特征与方法论;是深入文化建设具体实际的重要原则;是牢牢掌握文化事业发展历史主动性的核心要义。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推进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创造的必然结果;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参与引领世界未来发展的必然结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必定遵循守正创新之道,踔厉奋发,勇毅担当,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新的作为,努力建设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大道之行,行有大道。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继承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起点致力于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断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发展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思想领域的最新成果,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将沿着习近平文化思想所指引的光明大道阔步前进!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