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海洋经济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

2023-12-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11月1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海洋经济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沪召开,本次会议以“蓝色经济 绿色发展”为主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国宏教授、上海组合港管委会办公室原主任徐国毅到会致辞。来自政商学企等国内外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共议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路径。会议开幕式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亮主持。

“第三届海洋经济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始终秉持“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

  朱国宏表示,海洋治理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秉持“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正在损害着海洋的持续发展。我们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外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洋治理的现代化。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国宏教授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徐国毅提出,交通运输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污染航运将成为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全球商品贸易货运量90%以上是通过海运完成,要加快绿色航运的规划,在船舶能效提升,新能源替代、碳捕集封存三大方向作出努力,使无污染航运成为蓝色经济的一个重要引擎,将有助于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组合港管委会办公室原主任徐国毅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亮主持会议开幕式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小年表示,“新冠疫情前,邮轮经济以60%的高增长率成为蓝色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国际合作的新空间。”邮轮产业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不仅在航线、船员、物供方面需要国际合作,在法律和监管政策方面也要加强协同。今年国产首制大型豪华邮轮的下水和命名标志着中国邮轮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要比肩欧美,仍需优化邮轮经济结构、进一步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制度创新和国际合作。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小年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市虹口区原区委书记孙卫国在总结中认为,上海作为排头兵和先行者应整合海洋资源,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装备制造业、海上文化旅游等多个方面,努力走在全国前列,助力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虹口区原区委书记孙卫国作总结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实现海洋经济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在研讨环节,来自上海浦东新区商务委、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船芬坎蒂尼邮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马来西亚海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东海发展研究院、上海友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促进会、韩国国际邮轮研究院、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有限公司、德国迈尔船厂、日本公益财团法人神户国际交流中心上海代表处等的专家学者围绕“海洋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合作和自贸港建设”、“海洋文化和旅游”三个议题展开了讨论。

会议研讨环节发言嘉宾之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会议研讨环节发言嘉宾之二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杨亚琴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李湛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旅游经济和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王如忠研究员分别主持三个议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杨亚琴研究员主持研讨环节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李湛研究员主持研讨环节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旅游经济和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王如忠研究员主持研讨环节 本网记者 陈炼/摄

  海洋经济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联合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其他研究机构和智库的学术论坛,旨在构建持续性的海洋智库交流机制,打造独特的智库学术品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绿色低碳和国际合作已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要深入研究、持续发力,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多维度助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