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价值观及其教育相关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举行。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统一性与实践要求,是指引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基因和标识。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永福表示,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之魂,需要礼敬自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脉、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打造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贯通的路径、健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加强国家的制度设计和个人的责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脉和重要思想源泉。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贾敏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融合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传承和弘扬的是中国精神,体现的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从认识论视野把握核心价值观教育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孙利天提出,应从认识论、存在论等更为广泛的基础和广阔的视野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后现代主义哲学否定了现代性的标准和价值,提出“自反性现代化”,面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批判困境,应以“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思维方式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规范和标准。
我们需要将哲学的、思辨的、反思的理路带入价值观教育教学中,通过对人本身的反思,把这些价值观念的思想内容逐渐引申和提升到更高的哲学境界中。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庞立生认为,我们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理解价值观教育,从以人为本的价值思维把握价值观教育,强化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情境性,凝聚价值共识。
以价值观教育发挥大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大思政课”这个具有创新性的理念,明确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并从主渠道建设、实践育人、推进思政教育信息化、加强队伍建设、拓展工作格局等多角度,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根本遵循。
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光焱认为,新时代推动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建设,夯实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一定要在完善“大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上发力,在改革“大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上发力,在提高“大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上发力。要认识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建设是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必然。要在强化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协同机制创新中完善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建设路径。
目前,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全面融入大中小学“大思政课”教学,“大思政课”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了有效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顾容提议,以数字赋能“大思政课”教学,协同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融通汇聚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育资源,让“大思政课”更好地发挥好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的作用。“大思政课”教学要针对青年大学生需求,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回应问题、解决问题,提质增效、积聚变革动能。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史宏波表示,“大思政课”教育应当改变以往从“应然”角度切入的具有宏大叙事特征的传统教育模式,在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话语体系以及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在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于价值和价值观概念的理解,力求在最大程度上通过妥帖恰当的话语表达增强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使大学生具备用价值观念指引前行航向以及解答人生疑惑的能力。
发挥高校人才培养阵地作用
做好新时代人才培养,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重要使命,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代玉启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学生行为的养成,既包含宏观机制又包含微观机制,以往探讨微观机制较多。“向上向善”价值观确立的宏观机制包括治理环境的验证机制、历史底蕴的承接机制、文明气象的涵育机制,而其要落脚于形塑现代人格,即实现日用而不觉、日用而渐觉、日用而自觉,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任志锋认为,应把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紧密结合,用中华文化实用理性的信仰观引领大学生信仰选择,以中华文化家国天下的信仰情怀增进大学生信仰自觉,用中华文化面向生活的信仰方法引导大学生信仰实践。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倩提出,只有深化爱国主义认知教育,辨析爱国主义难点、强化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优化爱国主义行为教育,才能为祖国培养出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与会专家学者从多维度、多视角探讨了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武器和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