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高级研修班在南开大学开班

2023-09-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 通讯员 李英姿)8月22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指导,南开大学主办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高级研修班在八里台校区开班。本次研修班以“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为主题,遴选来自复旦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的25位中青年学术骨干参加研修。

  开班仪式上,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学术组织联络处副处长尹冬民提出,本次研修班既有基础理论研究,又有实践应用探索,非常及时、意义深远。他重点分享了语合中心关于构建规范标准体系、完善多元办学体系、优化资源支撑体系、打造知名品牌体系、健全学术组织体系等工作进展。希望研修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为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南开大学教授、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石锋指出,南开大学具有悠久的国际中文教育历史,在新的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面临新的任务,在理论和方法上也必然有新的要求,本次研修班将聚焦解决这些问题。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跨文化交流研究院院长、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洪表示,作为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坚实合作伙伴,南开大学有信心办好研修班,为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发展发挥南开作用。

  本次研修班邀请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的多位专家围绕国际中文教育的宏观、微观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成果发表、资政报告的选题与写作、语合中心课题申报与管理等方面做专题报告,为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探索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形式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春辉以《国际中文教育的若干宏观思考》为题,首先回顾了国际中文教育简史,提出当前人类已经步入数字社会和数字文明时代,数字化发展是当下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论题,亟需更多、更深入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建构。在数字化赋能“中文+”、低龄化教育、当地化教育等实践方面有极大的拓展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宏观调控与市场逻辑的辩证统一。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陈晨以《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栏目建设》为题,回顾了国际中文教育专栏建设的历程。期刊群联动起来,逐渐共建专栏学术共同体,自建设以来取得显著成效,介绍了24家学术期刊的专栏建设的基本情况及用稿倾向,展望未来专栏建设标准化、国际化的走向。国际中文教育专栏的建设对于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吴应辉以《国际中文教育新动态、新领域、新方法》为题提出,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开启了国际中文教育体系构建的新时代,更是催生了中文教学模式创新。国际中文教育包括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国外的中文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和海外华文教育三大组成部分。国际中文教育主要包括八个研究领域,即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对中文教育的影响,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国际中文教育体系,“三教”问题,项目管理,典型案例,中文国际传播,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技术应用等。问题本位研究法、全球视野比较法、整体系统分析法是与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高度契合的三种原创性研究方法。

  北京语言大学研究员李先银以《反思与借鉴:互动语言学和国际中文语法教学》为题进行报告。李先银认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发展变化与语法观以及语言教学观密切相关。互动语言学“基于使用”的语法观,与对外汉语教学的“交际至上”的观念高度契合,可以作为对外汉语语法的指导性思想,为语法体系的构建提供指导,也为语法教学的实践提供指引。国际中文教育者在专注研究“低头走路”的过程中,也应该“抬头看天”,思考专业、学科的未来发展和走向。

  石锋的讲座题目是《赵元任论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石锋提出,赵元任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而且是汉语现代教学之父。赵元任先生在美国编写全新的汉语教材,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方面均有独特的见解。尤其可贵的是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把“哑巴汉语”教成可说的汉语。赵元任先生的很多教学理念对当前的国际中文教育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应重新审视。

  加快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多维度发展

  南开大学教授张静以《“中华诗教”与讲好中国故事》为题,从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内悬挂的晚清陈宝琛先生写的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讲起,说明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情感相通,由感官上的触动到情感上的感动,再到思想上的感发,而诗词文化作为贯通中西、打通古今的纽带,可以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和方法。

  南开大学教授陈洪的讲座题目是《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以《周易》为例,陈洪首先介绍了《周易》中“易”的“变易、简易、不易”的三重含义,进而阐述了“经”与“传”的形成、元素和原理等方面,并以乾卦和屯卦为例阐释了其中蕴藏的博大智慧。《周易》中的阴阳、和谐等思想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具有某种通用价值,在当今时代仍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天伟的讲座题目是《国际中文教育资政报告的选题和写作》。张天伟首先分析了资政报告对国家、机构和个人的意义,然后概括了提交资政报告的路径,对比了学术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的异同,并以实际案例强调了撰写资政报告的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等基本要素,强调除了学术论文,咨政报告也是学者学术产出的重要方式,应予以重视。

  南开大学教授鲍震培的讲座题目是《中国传统曲艺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针对留学生开展京东大鼓、相声、快板等中国传统曲艺形式的教学实践取得的丰硕成果,创造性地提出“曲艺教师+汉语教师”的“双师制”教学模式。鲍震培认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积极探索本地传统曲艺形式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的方式和路径。

  南开大学教授冉启斌以《数字与计算时代的语言及语言教学》为题,首先介绍了收集偏误并统计用来分析学习者偏误情况的理论和实践,随后用案例说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距离计算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采用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加深对语言的认识,比如未来数字人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机器生成语言的能力比较强,尽管在信息的正确性上有所欠缺,但是数字人或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政策研究处项目官员谢彭的报告题目是《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申报与管理》,通过真实案例解析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申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普遍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包括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跟进、结项等一系列流程,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国际中文教育课题的实施近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鼓励大家积极申报。

  北京大学教授汲传波以《国际中文教育成果出版与中华文化走出去》为题,介绍了国际中文教育资源的发展变化过程,从数字化时代的角度指出国际中文教育成果出版的现状、问题和出路。另外,还比较了国际中文教育与新闻传播,外语在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的异同,强调了国际中文教育成果出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独特作用。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教指委副主任、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钟英华以《标识的提炼与自主教学理论的创新探索》为题,提出在国际中文教育面临新挑战的新时代,应凝练和展示“仁、和、民、德”等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钟英华重点介绍了国际中文教育的“表达驱动”教学理论,该理论是基于对人类语言习得和交流的基本思考,使教学成为高效率表达的“催化剂”和“训练场”,这也是中国本土自主教学理论的创新探索。

  8月26日上午的结业式上,钟英华为学员们颁发了研修证书,此次研修班学习活动圆满结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