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

2023-07-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导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指导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创造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论断,明确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等历史条件而作出的战略部署,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坚实的现实基础。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其内在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生深刻变化,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受制于国内劳动力成本提升和国际贸易摩擦加剧,我国传统的低成本出口战略和以低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难以为继;受资源环境约束增大和科技进步对全球经济发展影响力提升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粗放型、高物质资源要素投入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这些新情况要求我们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完成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演化。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为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制定发展方略、开展经济工作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基本遵循。此外,唯物辩证法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转向质的提升。因此,解决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同时,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供给体系升级,实现更高质量的供需动态平衡。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当明确,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没有过硬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面向新时代新阶段,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贯彻新发展理念:指导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干什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高度总结,为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是重大理论创新。贯彻新时代发展理念,把握好“首要任务”,必须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发展的新环境、新变化、新条件和新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更好地推进实践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这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明确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指导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新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及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理念,对既有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了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时代抓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遭遇的挑战更加严峻,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供行动指南。

  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新发展理念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指引,明确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体现了我们党在全新历史方位下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深刻揭示了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指导意义,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根本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要全面掌握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务实制定举措、精准贯彻理念。三是坚持底线思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前瞻意识,不断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牢牢守住安全发展的底线。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

  推进高质量发展,基础是发展,关键是质量,更明确地说,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根本上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新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和重大举措。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基于新时期我国比较优势的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彰显了党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综观全球发展,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外部可循环。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发展经济,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和更高水平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一方面,要加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主导作用,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作为,统筹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广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中提升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前者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后者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要加强需求侧管理,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定政策,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全面提高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应有之义,也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面向新时代新阶段,要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

  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应当明确,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现代化起步较晚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许多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并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具体而言,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调发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通畅、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优化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抓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突出抓好以下五个重点。一是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二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以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化经济体系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三是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体系。四是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五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深化经济体系改革,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作者系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审核:李建军

  责任编辑:张娓

  网络编辑:宗悦

关键词: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经济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娓(报纸) 宗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