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2024-01-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层面的落地,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形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特殊优势和特殊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化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传统的治理方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需要,理论认知、体制机制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呈现。新时代,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为完善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基于此,市域社会治理需要更灵活、更包容、更创新的治理理念,以及更具针对性、更具时代性的治理手段保障治理成效,赋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回应现实需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复杂多变,社会治理任务日益繁重,城市多元化、多层次的治理需求呼唤更加有效和创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当前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在全国各地展开创新性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治理方法陈旧、治理主体合力不足、治理机制松散等现实问题。

  市域社会治理主体合力不足。我国现代化起步较晚,不同治理主体力量悬殊,以党委和政府为代表的国家主体在市域社会治理中扮演着决策性角色,公众则长期依赖政府决策。各主体间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不足,参与热情不高,市域社会治理效能有待提升。当前,一些社会组织采取简单重复的工作方式,未充分发挥凝聚社会、服务社会的功能,固守传统工作模式而难以发挥新时代技术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的推动作用。条块协同互动机制不完善,基层治理事务繁多,各层级缺乏跨领域、跨部门的治理经验,难以按照市域社会治理的目标统筹开展工作。

  市域社会治理方法陈旧。市域社会治理自主性高,能够依托国家制度自行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政策,但传统治理手段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变化。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崛起,信息化治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当前,市域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程度较低,技术赋能程度不够深入,各治理主体之间还未建立高效的治理合作模式。市域社会治理注重社会共治,但治理内容繁多、治理体系复杂等问题阻碍了市域社区与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各组织间难以实现技术资源的有效利用。从全国范围看,数字化赋能市域社会治理存在不平衡发展的问题,各地信息化覆盖程度不均衡,一些地区受益于中央配套资金和地方财政支持,已经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而其他地区则相对滞后。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行动路径 

  新时代我国市域社会治理不仅要注重理论研究、深化思想认识,还要重视实践探索、提高治理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双重应用,以此构建因地制宜的具体制度体系,持续提升治理效能。

  借助科学技术提升治理效率。信息技术科学应用于市域社会治理可提高决策效率、加强公众参与,促进城市问题解决和资源分配,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加强我国市域社会治理过程中可适当应用科学技术。一是以大数据为依托,搭建智能化服务平台,即将技术运用于社会治理全过程,构建数据采集、处理和决策的智能化市域治理新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例如,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应用数字技术实现数据实时监管和数据收集,推动市域社区治理往虚拟化和在线化方向发展。二是完善智慧赋能机制,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市域资源,实现就近办、网上办等线上线下双重服务,提供更全面和高效的社会治理服务。三是建设共享性资源数据库,以通过整合全市资源规范数据采集和管理工作,实现各个主体间的信息流通,加快应对各类舆情事件的速度。

  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市域社会治理成效的实现依赖社会化能力、法治化能力、专业化能力、精细化能力等不同社会治理能力的综合发挥。因此,应以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助力我国市域社会治理。具体而言,一是要开展宽领域、多渠道的民主协商工作,建立以社会组织为核心的市、县、街道三级社会治理体系,推进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合作交流,加强社会公众参与度。二是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法律体系、法治监督机制、法治保障体制,提升法律保障能力、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司法能力。三是要加强社会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社区工作者考核评价机制和管理办法,激励社会治理从业人员更好地履行职责。同时定期更新社会治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新的治理挑战,设立专业化人才培训计划以提高治理专业化能力。四是要推进市域社区的精细化治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完善便民服务。

  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市域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的复杂工程,要遵循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设计理念,强化制度思维,寻求制度创新,以制度化驱动市域社会治理。一是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贯穿于市域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二是要健全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主体治理体系。例如,党委和政府可成立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小组,协调多元主体力量,建立问题-解决-反思的治理体系。三是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着力构建群众参与的平台和载体,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完善群众参与机制,推动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常态化,使市域社会治理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