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学术界的重要使命。这一进程不仅需要立足中国实际、回应本土问题,也亟需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研究成果展开对话与深入互鉴。在与世界哲学社会科学互动的过程中,中国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仍面临“三道鸿沟”,即语言鸿沟、工具鸿沟与传播鸿沟。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突破这些鸿沟,深化中外学术交流提供了可能。
第一,语言鸿沟。长期以来,英语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的主导语言,为非英语母语国家学者设置了语言鸿沟。对于不少中国学者而言,高效阅读英文文献、逻辑清晰地撰写英文论文仍有不小的挑战,这种语言的不对称不仅限制了中国学术观点的有效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与能见度。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强大的语言翻译能力,能够有效辅助中国学者对国外前沿研究成果的了解。
第二,工具鸿沟。在科学实证主义范式主导下,数据分析、因果推断、实验设计等方法工具的掌握程度,已成为衡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范性与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尤其对于青年学者而言,能否熟练运用Python、R、Stata等数据分析工具,直接关系其能否高效参与国际学术对话。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快速协助研究者掌握数据处理与分析工具,显著降低技术门槛,为其理论建构与机制解释提供更加科学、系统的支持路径。
第三,传播鸿沟。尽管近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产出数量持续上升,但在国际传播层面仍存在“高产出、低影响”的难题。这不仅与中西方话语体系的差异有关,也与学术写作风格、结构安排与理论表达方式的不同密切相关。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可能为学者提供一种基于文化背景和写作风格的“文风转译”的技术方案。研究者可以借助如DeepSeek等平台,将已有中文成果按照国外的写作习惯,进行语言重构与表达优化,从而有效提升中国学术成果在国际学界中的接受度与影响力。
最后,必须明确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归根结底仍是一种技术工具。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作为工具辅助的功能,而真正决定学术研究深度与价值的,始终是学者自身的思想能力。无论是在问题意识的提出、理论框架的构建,还是在现实世界的理解与批判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都无法替代学术主体的思想能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