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取得辉煌成就

2025-05-07 来源:中国民族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边疆治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取得辉煌成就。近日,国家民委在云南腾冲召开兴边富民行动现场会。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鲜明主线,坚持凝心铸边、产业兴边、文化润边、民生惠边、互嵌实边、开放活边、固防强边、协同建边,推动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高质量发展。

  梳理近年来兴边富民行动的成就可以看到,党建引领、产业振兴、宜居安居、以文化人、通达周边,是边疆地区深入推动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着力点,有力推动形成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良好局面。

  党建引领,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边疆地区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持续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发展、凝聚人心的作用,以高质量党建推动边固疆稳、边强民富、边安业兴。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开展“国门党建联盟区”党建品牌创建,合力探索形成组织共建、队伍共育、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区域共治、问题共解、义务共担、制度共定、边民共富、品牌共创的党建大格局、服务新路径、联动新模式。吉林省珲春市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边境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级协调联动机制,设立兴边富民促进中心,出台重点边境村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构建上下贯通的责任体系。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老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对共建,助力边境村农特产品销售、乡村旅游发展、基层治理水平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边境一线持续拓展,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建设扎实推进,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加快建构,各族群众争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

  产业振兴,夯实边疆发展之基

  边疆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升级传统产业,构建多元互补、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辽宁省创新实施兴边富民特色产业“1234”发展工程,将边境重点地区、重点产业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助推兴边富民特色产业网络加速形成,开创了东港市草莓、丹东振兴区蓝莓、宽甸县燕红桃、宽甸县大榛子等四项国家级、省级农业品牌。甘肃省“东数西算”产业园区致力于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园区已集聚约300家数字经济生态企业,涵盖数字经济上下游企业。云南省“绿富同频”,绿色产业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2024年硅光伏、绿色铝、新能源电池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9%、12%和18%。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发展全域旅游,年接待游客从2012年131万人次,增长到2024年570多万人次。

  “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累计安排边疆省区252亿元,支持特色农牧业、民族手工业等兴边富民产业加快发展。国家民委与全国工商联共同倡议推动“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边疆省区积极响应,广大民营企业踊跃参与,先后举办了“吉林行”“龙江行”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300多名企业家进边疆,签约430多项,协议金额1800多亿元。一大批产业项目在边境地区落地见效,有力带动了就业增收,夯实了经济基础,激发了边疆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实现兴边富民注入了新动能。

  宜居安居,优化人居环境

  宜居安居是边疆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保障。近年来,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提升。边疆九省区铁路里程近6万公里、公路里程突破165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村村直通邮”实现全覆盖,沿边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新疆机场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广西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公路,内蒙古边境旗市全部通一级以上公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内联外通的基础设施网络,显著改善了边疆地区交通条件,带动边疆地区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各族群众在更加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中进一步增进“五个认同”。

  在宜居家园建设过程中,边疆地区因地制宜,把传统特色与时代气息相结合,描绘美丽乡村新图景。吉林省推动216个边境重点村发展,云南省推进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西藏自治区建成106个边境新村,边境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各族群众在宜居的环境中团结互助、共同发展,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

  以文化人,增强团结人心的精神纽带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边疆地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革命文化资源,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激发情感共鸣,凝聚社会共识。近年来,国家民委联合文旅部、中国社科院、国家文物局开展边境“五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宣教长廊建设,边境地区文博院馆、景区景点挖掘保护利用反映“五个共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宣教长廊节点建设,已形成云南西双版纳、内蒙古包头两个节点和广西崇左多个宣教点。

  各地以文化场馆为主要平台,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增强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的精神力量。吉林省充分发挥珲春市防川龙虎阁、集安市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白山市七道江会议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功能,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强化国防意识。广西民族博物馆推出各民族传统服饰展,吸引各地游客前往“打卡”。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联合鄂伦春自治旗、武川县,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共同开展拓跋鲜卑“融合之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创共建活动,共同探索跨区域合作共建新模式。

  通达周边,深化发展融合

  通则达,达则兴。边疆地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遇,发挥沿海、沿边等优势,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新疆作为我国连接中亚、西亚和欧洲最便捷的通道,拥有18个经国务院批准并对外开放的口岸。内蒙古20个对外开放口岸打通了互联互通“大动脉”。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协同发挥“黄金大通道”作用,广西、云南作为推动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重要节点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高质量开放平台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支点,是深化区域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我国边境地区建有18个边境经济合作区、10个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经由边境口岸开行的中欧班列超过10万列,通达欧洲25国220多个城市。边境贸易活力迸发,2024年全国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额达127亿元,同比增长83%,辐射周边、睦邻友好的经济社会基础不断巩固。新时代,我国边疆地区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阔步向前。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