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讲理】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三个维度

2024-09-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代命题提出十周年之际,一部开拓性的教科书《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问世,这部汇聚相关学术成果的集大成之作,紧扣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史主轴,揭示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和哲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奠基之作。作为第一本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思政课的高质量教科书、第一部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国家统编教材,编好讲好《概论》二者缺一不可,前者已经完成,后者则需从“讲深讲透讲活”三个维度加以贯彻和落实。

  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初步建立讲深《概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概论》教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其中,用学术讲好政治,用理论分析实际,以历史映照现实,以事实验证理论,初步建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概论》全书共十六讲。第一讲立足“两个结合”,重点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在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学术史基础上,提出具有原创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概念,系统论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理念、理论渊源。第二讲立足“大历史观”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回溯几千年的文明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深刻阐释“四个共同”的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构建了符合客观规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论。第三讲至第十二讲立足“中华民族整体视角”,从史前时期一直讲到清时期,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历程为经线,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为纬线,通过对史实分门别类的梳理分析,细致勾勒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演进脉络,细密钩沉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史,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每个历史阶段的内容特征,深入探究了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形成过程、中华民族聚合的主体和核心、中华民族共同性发展历程及其规律,揭示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构建了符合实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论。第十三讲至第十五讲立足“中国实践”,阐释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探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百余年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论。第十六讲立足“中国本土”,放眼世界,正确认识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机遇,全面比较中西治理体系,深入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深刻诠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及特点,形成了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体系。

  要深度学习、深入钻研《概论》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刻理解教材内涵,以初步建立的自主理论体系讲深《概论》。一是讲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理论地位、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让学生明确“十二个必须”的内在逻辑和理论精髓;二是讲深“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概念,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和实践路径,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深刻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准确把握“四对关系”特别是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三是讲深“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在深刻阐释“四个共同”的基础上,有理有据、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史观,在正反对比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四是讲深每个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层面的共同性如何得以发展,以及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使学生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深深植根于中华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五是讲深中国共产党如何发挥先锋队引领作用,带领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解放、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进步,引导学生坚定“五个认同”;六是讲深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贯通、互相促进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民族复兴伟业,并为探索人类文明新路贡献力量。

  二、以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之道理学理哲理的学术递进讲透《概论》

  《概论》教材内容丰富,蕴含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道理是指“事物的规律”,而规律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概论》教材探寻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在历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浸润源远流长的伟大文明、追求“大一统”中“多元”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探究了从“多元”向内凝聚成“一体”、由“分”到“合”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中华民族从自在转向自觉、从自觉走向自立自强,必将实现复兴的发展大趋势。学理是指“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而原理则是指“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基础的规律”或“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概论》教材遵循“两个结合”的逻辑理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逻辑体系和精髓要义进行系统的学理阐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思想理论渊源、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坚实的实践基础作出透彻的学理分析,阐述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何源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共同体思想、如何根植于中华民族大一统历史传统、又怎样内化于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深入剖析中揭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实现对西方传统民族国家理论的全面超越”,在分析比较中阐明中国的民族治理理念和制度实践怎样“以共同体原则和方法超越西方民族国家范式”,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撑和科学的行动指南。哲理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概论》教材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中国哲学之道,在回答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哲学命题、党的民族工作“为了谁、依靠谁”的人民之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如何看、怎么办”的中国之问、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区别联系,如何互促共赢”的时代之问中,进行了深邃的哲学思考,给出了富含哲理的答案。

  要精深研究《概论》教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育教学体系,讲透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让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例,要讲清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几千年历史实践,要讲透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文明并使多元文明融合会通成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因其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将多元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道理,要用严密的学理分析“大一统”思想、制度和人文精神如何保障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层面共同性的发展,要用精深的哲理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引导学生在旗帜鲜明剖析和批判错误史观中明辨是非,在正反对照、比较说理中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三、以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史料讲活《概论》

  《概论》一书梳理古籍文献、历史事实、考古文物、古迹遗址、文化遗存等,提供了中华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翔实史料,以史为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展现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图景。以“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族际通婚”为例,从春秋战国许多重要历史人物诞生在跨族群婚姻家庭到辽宋夏金时期各族群宗室大量通婚,从元朝对族际通婚持相对开明的允准立场到清朝将族际联姻作为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概论》教材运用文物、铭文、史书、墓志、家书等历史资料,列举晋文公与孔子为跨族群家庭后代、蔡国与吴国之间联姻等诸多事例,阐述了历史上族际通婚的情况及其政策、原因、特点、影响等。再以“全民族抗战”为例,《概论》教材呈现了东北、蒙藏、华北、新疆等地区各族儿女,以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并肩御侮、团结抗敌的大量鲜活案例,生动地诠释了各民族是如何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

  要创新开展教学设计,讲活《概论》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史料,并用其讲透道理学理哲理。一方面,讲理论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苍白无力的,要对史料进行认真研读分析、归纳总结,根据教材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合理选用案例,讲活历史事实,引导学生建立历史事实与理论观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升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内化为价值信仰体系。另一方面,因教材内容丰富,而篇幅有限,提供的史料、案例相对简单,要挖掘相关资料特别是本土资源对其进行充实,做到见人见物见事,并从中见思想见道理,同时要善用信息技术、巧用教学方法赋能课堂,“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从而让人物鲜活可感、文物立体可触、故事精彩可听,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表达深邃的思想、诠释深刻的道理,实现如糖溶水、如盐入味的教育效果,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切实提升学生的兴趣度和获得感。

  【本文系国家民委2023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研究”(项目编号:23021)阶段性成果】

  (刘琳,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教授;郎维伟,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